新華社合肥11月25日電(記者汪海月、馬欣然)安徽歙縣,古徽州府治所在地。穿過縣城中心的古城墻,一條以徽州府衙為中心的歙縣府衙歷史文化街區留著徽文化最深的印記。
市井長巷中,白墻黛瓦的徽派古建雕梁畫棟、飛檐起落,數百年歷史的許國石坊榮光依舊、靜靜佇立,街邊老店里的錠錠徽墨余味悠長,續寫著傳承千年的文脈。
對傳統文化的“守”和“用”,是這條老街發展至今的根基所在。
總占地面積2.4公頃的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是古徽州府的象征。2009年,歙縣投資約1.6億元對徽州府衙進行了重建和部分修復,采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制”的模式進行復原。如今,這里不僅成為徽文化的重要展示地,也成為多種文旅活動的重要載體。
“歙縣府衙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的關鍵在于找到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既能在保護中創造經濟價值,也能不斷把經濟價值投入到周邊的保護利用中,形成良性循環,促進整個片區的發展。”歙縣文物事務保護中心副主任周虎說。
如今,街區內9處文保單位都進行了全面性的保護,長約200米的打箍井街開設了15家具有徽派特色的民宿,帶動當地居民累計增收4000萬元,一些古民居化身非遺博物館等各類展館,成為講述徽文化的重要窗口。
這是歙縣府衙歷史文化街區。新華社發(施亞磊攝)
是老街,卻也處處展現新風貌。年輕人的加入和留下讓老街“煥新”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沿著陽和門兩側的石板臺階拾級而上,古樸的東譙樓里藏著一個新世界。在這個由“90后”開設的老爺咖啡館里,抬頭可見繽紛多彩的當地非遺魚燈,入目可見近30種各具特色的非遺文創產品,場地中間的圓形大鼓上,每天上演著武術、戲曲等不同的“盲盒”表演。
這是歙縣府衙歷史文化街區內由東譙樓改建的老爺咖啡館。新華社記者 汪海月 攝
身著紫色漢服的咖啡館負責人之一汪子俊搖著扇子和顧客侃侃而談。“我們覺得咖啡館的慢節奏和老街的氣質很契合,就想在這里開設一家咖啡館,以此為平臺發掘展示更多當地的傳統文化。”汪子俊說,如今這里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熱門打卡點。
陽和門旁的徽州府衙也成為年輕團隊的文化試驗場。每晚,一出名為《徽州府有喜》的沉浸式演出在徽州府衙內準時上演。“我們的劇情都取材于當地的民間故事,通過再現這些故事,吸引了人氣,也傳播了文化。”《徽州府有喜》項目負責人姜光鈺說,高峰時節,單場有1800多人觀看。
這是在徽州府衙內上演的《徽州府有喜》沉浸式演出。新華社記者 汪海月 攝
夜幕之下,更多新業態在歙縣府衙歷史文化街區熱鬧登場。每周六晚的“徽物集”夜市集中展示售賣魚燈、徽墨、石雕等多樣非遺產品,至今已舉辦100多期。安徽徽州歷史博物館里的“博物館奇妙夜”新鮮主題不斷。穿越千年,這條老街在“守舊”與“向新”中找到了自己的發展密碼。(海報:馬欣然;視頻:戴巖 方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