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1月22日電題:一個中國山區特殊家庭的幸福之路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陳晨、王澤昊
“哇!”當看到“文貴商店”霓虹燈招牌在夜色中閃爍時,記者驚嘆地喊出聲來。
一個6年前的愿望實現了。
42歲的牟文貴迎在門口,見到記者,激動地撇開拐杖,來了一個結結實實的擁抱。在他腳邊,站著個小姑娘。
“這是你的孩子嗎?”記者問。
“嗯嗯,我當爸爸了!”3歲的女兒聽到呼喚,縱身撲向父親懷中。“爸——爸!”甜甜的嬌語,帶起一片幸福的歡笑。
這是一個特殊的家庭,牟文貴年輕時摔傷致右腿殘疾,33歲時病情惡化被截肢,妻子曹曉霞下半身癱瘓。
“還記得你結婚時許下的愿望嗎?”記者問道。
“咋不記得?我想早點退出貧困戶,開個小超市,還想有個娃,這樣我就幸福了!”牟文貴憨笑著回答。
在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縣和這個特殊的家庭,這份逐一實現的愿望清單,顯得彌足珍貴。
牟文貴的家,位于中國西部陜西省的鎮巴縣,屬于大巴山腹地。由于山大溝深,交通極其不便,秦嶺和大巴山區曾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也是當年中國推進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2019年以前,鎮巴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48968人,因病因殘致貧返貧的有18625人。2020年2月,鎮巴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記者關注這個特殊的家庭已有6年,見證了他們是怎么渡過難關、一步步過上穩定幸福生活的。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2024年12月29日,牟文貴(后)、曹曉霞(右一)與家人在自家開設的商店前合影(新華社記者張博文攝);右上圖為:2019年1月6日,新年剛拍完結婚照的牟文貴(前左)夫婦與他們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合影(新華社記者邵瑞攝);右下圖為:2019年1月6日,家庭醫生團隊的醫生在為右腿截肢的牟文貴(中)穿戴義肢(新華社記者邵瑞攝)。新華社發
在當地干部幫扶下,牟文貴和父親自2017年開始搞起了生豬養殖和養蜂,并種上了幾畝中藥材,年收入1.5萬元。
2019年元旦剛過,他一家就從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上搬了下來,住進鎮巴縣高橋村移民安置點。得益于當時脫貧攻堅易地移民搬遷政策,四室一廳的新房,他只掏了1萬元。
精準幫扶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久久為功。2019年3月,牟文貴申請殘疾人創業基金辦起了小賣部。當地政府不僅給予5000元的資金支持,還在一周之內就幫他辦好了營業執照。
“我的‘文貴商店’現在年收入能過萬元。”牟文貴開心地說。
從一貧如洗到擁抱幸福,各級政府為扶持牟文貴脫貧的總投入超過20萬元。“要不是有這么好的政策,我的人生會一直黯淡下去。感謝政府,也感謝為我傾盡全力的幫扶干部。”牟文貴感慨道。
2017年,牟文貴被診斷為右股骨遠端巨細胞瘤,進行了右下肢截肢,還裝上了義肢,1.3萬元的費用合計報銷了1.12萬元。當時,鎮巴縣啟動健康扶貧工程,實現對貧困戶的上門服務全覆蓋。牟文貴也有了5人的“專屬醫療團隊”,享受每月至少一次的上門診療服務。
2021年,曹曉霞懷孕早產,從縣醫院轉至漢中市3201醫院,順利生下了女兒,孩子在保溫箱中看護了14天。所有手術治療費用共計3萬元,政策報銷比例達75%。
對牟文貴一家的幫扶,是中國政府以人民為中心幫助困難群眾追求并實現美好生活的一個縮影。為了防止貧困家庭脫貧后因病因災返貧,中國政府制定了系統性、全方位的幫扶政策,涵蓋醫保報銷、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等諸多方面。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2019年1月6日,牟文貴(左)在家為妻子吹奏嗩吶(新華社記者邵瑞攝);下圖為:2024年12月29日,牟文貴(左一)在家與女兒玩耍(新華社記者張博文攝)。新華社發
牟文貴的父母也和他一起生活。按照中國的幫扶政策,他們一家享受低保戶待遇,全家一年低保收入共計16200元。另外,牟文貴屬于3級肢體殘疾,按政策每月領取100元補助。曹曉霞屬于1級肢體殘疾,每個月領取補助220元。2024年,牟文貴患有肺氣腫慢性病的父親牟世科兩次住院,2萬多元的醫藥費用僅自費1200元,村醫程開露如今定期上門復檢。
曹曉霞行動不便,在社區和愛心人士幫助下,找到了網絡店鋪客戶服務的工作,一個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脫貧路上一個也不能少,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中國共產黨在脫貧攻堅中提出了明確而堅定的目標,而今已成為現實。像牟文貴這樣的家庭,相關政策支持、干部下沉幫扶、工作崗位扶持等工作仍在持續。
中國政府脫貧攻堅政策及后續5年銜接鄉村振興的對接支持,為牟文貴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鋪就了平坦的道路。
曹曉霞說,雖是殘疾家庭,但除了享受政策外,他們堅持不接受任何捐款,努力自食其力,“要做精神上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