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2月24日電(記者孫逸軒、姜明明)冬季的東北,清晨氣溫已近零下20攝氏度。吉林農業大學教授王玉華一行早早就從長春市出發,驅車300多公里前往集安市一處自動化人參食品加工生產線。生產線所用技術,正是王玉華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
近兩年來,吉林省選拔了千余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擔任企業的科創專員,激發產業創新活力。王玉華正是其中一位。在“象牙塔”和“生產線”間穿梭的教授們,推動企業技術革新,也收獲了科研的創新思路。
教授履新
“2023年,吉林省紅五味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購買了我們的‘益生菌發酵人參’技術專利。”王玉華說,“為了讓技術更好地落地,企業讓我去擔任科創專員。”
此前,王玉華與企業的合作多是專利的轉化。不少專利給到企業后,少有回應,讓她非常著急。
擔任科創專員后,王玉華團隊梳理了“紅五味”的工藝流程與產品線,推進生產線落地。立足企業拓展產品類別的需求,她還探索了“黑參加工”的新技術。
12月10日,科創專員王玉華為集安市的人參種植戶講解人參健康食品發展現狀與前景。新華社記者 孫逸軒 攝
王玉華說:“企業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發什么。定向服務,既滿足企業需求,也發揮我們的技術優勢。”
與王玉華同樣成為科創專員的,還有長春工業大學的副教授付中禹。從讀書到工作,付中禹沒少和碳纖維生產企業打交道。而擔任吉林碳谷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的科創專員后,付中禹感覺企業更像“自己人”了。
出入廠房車間,付中禹不用走繁瑣的審批流程。拿起生產線上剛噴出的碳纖維原絲樣品,付中禹可以直接使用企業的實驗室進行化驗、測試。身份轉變,降低了企業對科研活動的管理成本,也讓科研更貼近真實生產。
降本增效
“實驗室的培養基多少錢一公斤?”
“3000多塊錢。”
“有沒有更便宜的替代產品?”
……
人參食品加工車間里,“紅五味”的技術總監姜世超,詢問著實驗室中益生菌培育所用培養基的價格。在他看來,與科研不同,企業對于科技創新的應用熱情,關鍵還要看生產成本。
王玉華團隊的一名成員快速翻找著手機上的資料。“一些工業酵母的發酵液可能成本更低一些,我們回去再試試實驗效果。”
除了“降本”,“增效”也是企業需要面對的重要難題。長春人文學院的副教授張明超,發揮團隊的數字化優勢,對長春市見真精密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管理流程進行了改造,開發了幫助企業監控生產和分析數據的工具。
“精密加工產品批量小、流程多。”張明超說,“在人員規模比較多的情況下,單靠周轉工進行原件流轉,很容易在過程中丟單、落單。”
12月17日,科創專員張明超與企業工作人員討論管理系統的設計。新華社記者 孫逸軒 攝
今年,“見真”公司參與了下游廠商合作伙伴的一次選拔。審核資質時,對方要求提供工廠管理流程的數據包。在張明超團隊研發系統的支持下,企業很快將所有的生產管理數據打包,最終獲得新訂單。
張明超說:“盡管系統的開發與建設有一定成本,但對企業來說,提升了管理效率,減少了生產損耗,整體效益是合適的。”如今,“見真”公司人數從80多增長到200多。靠著數字化的管理系統,流轉效率比以前更高了。
雙向奔赴
“在辦公室悶頭研究,多是猜想。走近生產線后,我的科研視野一下就打開了。”在付中禹看來,擔任科創專員以來,自己收獲遠多于付出。
派駐企業以來,付中禹課題組和企業共同承擔了吉林省三項碳纖維的重大科技專項,同時還獲得了2024年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2月19日,科創專員付中禹與企業技術人員檢查碳纖維原絲生產線。新華社記者 孫逸軒 攝
付中禹將自己在企業的所見所聞,帶入了日常的教學科研當中。“現在學生的自學能力都很強,課本上的內容他們很快能掌握,但缺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付中禹課題組正全力開展碳纖維原絲制備新技術開發,豐富碳纖維制備路線。
姜世超到吉林農業大學王玉華的實驗室起早貪黑學習了整整一周。這個過程,讓他與同學們結下深厚友誼,也增強了同學們科研落地產品的意識。
王玉華的博士生任廣泉從人參中提取出具有抗疲勞功能的稀有皂苷。受到啟發的他,希望未來可以結合這種物質,打造相應的功能性飲品,為運動人群提供幫助。
近期,吉林在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基礎上,將產業融入其中,提出“四位一體”深度融合,細化推出從企業選派管理人才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擔任“產業教授”等眾多舉措。
王玉華說:“高校與產業雙向奔赴,讓企業的科研力量得以增強,同時讓老師、學生更了解產業的需求與挑戰,提升創新能力與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