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廣泛應用,在智慧交通、工業制造、生物醫藥、教育教學、文化藝術乃至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得以推廣,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的應用拓展,甚至引發了關于未來藝術發展的熱烈討論與深刻思考,特別是在傳統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方面,帶來了新技術與傳統創作、表演、欣賞之間的不可避免的激烈碰撞。如何解決繼承中華傳統藝術優秀基因和實現當代創造性轉化創新之間的矛盾,并通過豐富生動、鮮活直觀的教育教學實踐,推動美育思政、加強通識教育,為增強在校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作出應有貢獻,成為高校美育思政工作者的重要職責和神圣使命。
立足課程思政的學科交叉
西安交通大學通識教育積淀深厚、師資多元化,長期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范式拓展方面主動探索、大膽實踐,開展了跨學科、跨領域的通識教育創新。2024年,以人工智能賦能高校藝術通識課程改革的新課程——《走進音樂人工智能》正式開設,該項目以人文學院與電信學部自動化學院的學科交叉為基礎,立足課程思政,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美育中的應用,為本科生、研究生的通識教育探索創新模式,增添傳承傳統藝術優秀基因、增強文化自信的豐富內涵,旨在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提升美育思政的質量和效果。
該課程以國家一流線上課程《交響音樂賞析》《音樂鑒賞》《音樂、哲學與科學思維》為基礎,前期在籌劃準備中開展了西安鼓樂、秦腔等傳統藝術與AI結合的相關研究,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了研究文章,并舉行了5場“秦腔與AI的碰撞”公開講座,開發了專用的系列人工智能軟件等,旨在加強技術與藝術碰撞融合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豐富課程思政內涵,提升通識教育實效。此外,該課程通過自主研發AI教學輔助工具,進一步構建、優化音樂人工智能教學的創新平臺。
課程教學實踐中,不僅通過課堂上人工智能與秦腔的劇本生成、表演抓取、語料訓練等緊密交互的沉浸式體驗為主,對照分析聲音與風格遷移,并加強非遺項目——西安鼓樂等的數字化保護認知,濡染絲路音樂中所蘊含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更與陜西秦腔博物館合作開展課堂外交互實踐,由秦腔名家段紅講解秦腔知識并現場表演,主講教師介紹大模型原理,推出了“秦腔大模型”案例用于腳本創作等,極大地活躍了教學內容、取得良好效果,相關課程活動通過網絡教育平臺進行同步直播,獲得廣泛贊譽。
傳承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
中華傳統文化中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優秀基因,挖掘、提煉優秀基因并給予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文藝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筆者所在的通識教育跨學科團隊,長期堅持在傳統音樂、紅色經典音樂、中國特色交響音樂以及音樂、哲學與科學思維交叉領域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積累了通識教育美育思政的一線經驗,在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班、少年班、學博軍班等開辟了通識教育美育實踐的創新園地,開展了展演、辯論、沉浸體驗、哲學思考、科學思維訓練等教育教學環節的改革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美育思政、通識教育的豐碩成果,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在藝術領域深入融合應用的推進,傳承傳統文化優秀基因的路徑與方式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例如,2021年中央戲劇學院與北京理工大學聯合發起的“梅蘭芳孿生數字人”項目,2024年上海暑期的《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展覽,極大地展現了人工智能在藝術領域的創新應用進展,也為新形勢下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鮮活的示范案例,而作為加強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教育、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高等學校,更責無旁貸地需要在通識教育、科技與人文相結合的創新教育上探索有效路徑,《走進音樂人工智能》就是一種大膽嘗試;同時,該團隊已在西安鼓樂的數字化技術保護、沉浸式體驗上取得進展,積極探索高校美育思政主題、內涵、形式上的新路徑、新方法。
開辟通識教育的創新路徑
人工智能與傳統藝術、傳統戲曲的碰撞與融合,代表著未來藝術形態的新發展、新變化,大學通識教育應緊抓這一發展趨勢,將思政教育、美育鑒賞、文化傳承、非遺保護、文化自信等使命任務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大學理論研究、教學實踐、教育平臺的綜合優勢,積極開辟通識教育的創新路徑,為新時代立德樹人、鑄魂育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首先,應加大在美育思政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舉措扶持,通過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通識教育目標深化、教改項目創新發展等渠道和方式,進一步加強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思政工作支撐力度,做好傳統文化、傳統藝術進校園,拓寬增強文化自信的多樣化教育覆蓋面和創新渠道。
其次,應打通大學、文藝團體、社會文化群體之間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方面的銜接鏈條,讓主旋律藝術作品、作家進校園、進社區、進群眾,通過通俗易懂、靈活多樣、AI賦能的嶄新模態和形式,增強文化藝術的現實感染力和教育說服力,真正打破壁壘、融會貫通、深入人心,逐步讓文化自信走向全社會。
此外,還要在文旅項目、產教融合、人文與科技緊密結合的方式、路徑上不斷開拓,貼近群眾需求、引領精神思想、推進教育普及,讓大學通識教育的精華要素越來越多地輻射到社會面,發揮正能量,為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貢獻。(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