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4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新華社半月談雜志、抖音舉辦的青椒計劃:短視頻與青少年藝術素養論壇在京舉行,會上發布了《美育第二課堂---短視頻與青少年藝術素養研究報告》,就抖音“構建青少年藝術素養培育‘第二課堂’”的積極作用發表觀點。來自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就青少年藝術交流、人文素養提升、審美情趣建構進行演講,并圍繞報告做點評。
如何認識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會上,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利麗認為,互聯網帶來了傳播媒介的巨大革新,以抖音為代表的傳播媒介好比是“新時代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為人們提供了海量的信息。過去我們想看“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我們必須去盧浮宮,身體在場。現在由于技術的推進,通過3D攝影、短視頻等形式,通過互聯網不用在場就可以看到。
伴隨互聯網興起的網絡文藝具有草根性、互動性、虛擬性三大特性。早期的網絡劇更像今天的短視頻,來自民間自發的內容生產,是對主流渠道正統觀點的另一種回應。而互聯網中彈幕、留言等多樣的互動形式,是對以往傳播媒介在互動性方面一個極大的突破。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利麗
王利麗以網絡劇為例稱,對于想發聲但沒有學術儲備的普通人來說,通過個人加工、模仿、戲謔,剪輯制作等成為探究網絡劇最初的來源,不受很多傳統條框約束,這種發聲帶給受眾的也是一種親近感和認同感。
所以,依托于互聯網的青少年藝術素養,具有內容的廣泛性、趣味性、連接力,想象力等。短視頻面對新青年、青少年的一種藝術的接受途徑或傳播的一種途徑,因為有海量的信息,所以它有內容特別廣泛的特點,其次,教育的本身寓教于樂,而短視頻靈活新穎的形式所帶來的趣味性從某種程度上回歸到“寓教于樂”的本質,短視頻的互動性帶來的連接力有益于青少年對藝術的深入感知,而短視頻提供的這些豐富的信息、有趣的形式、有效的互動又促發青少年對藝術的想象力。
與此同時,互聯網海量信息、內容良莠不齊的弊端也為隨之興起的短視頻的青少年藝術素養帶來考驗。王利麗建議,由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對于互聯網、手機使用、電腦使用接受的內容、接受時長以及對新技術的把控方面不同,希望未來針對此類報告可以在年齡、受教育程度以及受眾、用戶時間的細分做具體探討。(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