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魯暢
改革大局,始于謀劃部署,成于落地見效。新年伊始,各地各部門明確2025年工作思路,錨定深化改革目標任務,全力以赴打好“十四五”收官戰。但近年來,一些“名為對標對表,實則機械教條”的“復讀機式落實”成為阻礙相關政策和改革措施落到實處的堵點。
例如,有地方執行政策“粗線條”,根據省級文件制定的市級醫改文件中,換了個抬頭和落款,主體內容幾乎照搬;有媒體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出臺的鄉村旅游政策,在資金扶持、土地利用、人才培養等方面缺乏細化措施,實施過程中困難重重;還有學者指出,國家層面出臺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政策在地方缺少細化措施,導致政策難以落地生效……
政策越向基層延伸,抓落實的情況就越多樣、越復雜。基層政策的細化和執行,考驗著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水平,一旦習慣于“照葫蘆畫瓢”,治理效能就會被大大消解。在整體推進中重點突破,才能以點帶面解決實際問題,一旦習慣于政策“上下一般粗”,就會讓不擔當不作為的風氣滋生蔓延。
有基層干部反映,有的領導干部仍然扮演著“決策推給上級、責任推給下級”的“二傳手”角色,“只管一腳出球,不管傳球到不到位”。一方面對重要政策并未加以分析研究,直接以文件落實文件的形式推給下級;另一方面在履職盡責方面又熱衷于與下級簽“軍令狀”,在改革任務復雜艱巨的背景下,一味地“按規矩辦”,基層干部大量時間囿于其中,貽誤地方發展機遇。
真抓實干、狠抓落實關鍵在落到底、見實效。事實證明,一項好的政策只有在執行中不走樣、不變形,才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增進人民福祉。因此,在貫徹落實政策過程中,只有當好政策“解碼器”,才能杜絕上熱下冷產生落實“溫差”。
不當政策“復讀機”,要開動創新腦筋。只有將決策部署同具體實際相結合,打破思維定式、擺脫路徑依賴,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才能給出最優解。
避免機械執行,要加強調查研究。作為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要提高調查研究質量,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沉,掌握基層實際情況和群眾真實訴求,制定出操作性強、實用性高的政策措施。
對于政策“復讀機式落實”,更要從加強作風建設入手。對于個別懶政怠政干部及時通報批評,引導積極主動履職的良好氛圍;要嚴肅查處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對于因工作失職失責,導致政策決策未能取得應有效果的予以嚴肅問責。
當前,全面深化各項改革的任務異常繁重,迫切需要增強看問題的眼力、謀事情的腦力、察民情的聽力和走基層的腳力,使地方發展思路符合客觀規律,在落實政策時少些千篇一律,多些量身定做,交出合格的改革答卷,讓群眾真正感覺到政策“紅利”。
編輯:褚孝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