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田晨旭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落實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基層既要精心繪制“施工圖”,更需要腳踏實地“真功夫”。然而,半月談記者近期在基層調研發現,一些單位存在“遠看滿頭大汗,近看原地踏步”的“跑步機現象”,本應讓群眾直觀感受改革成效的基層工作,淪為一定程度的原地踏步、自說自話的“空轉”現象。
華北某地的一名基層干部舉例,為制定新一年工作計劃,主要領導年初便要開展調研。可調研尚未開始,基層干部就一輪又一輪上報調研方案,且不同領導要求各異,方案提交后又常“翻燒餅”。于是,調研沒啟動,基層干部已被“方案”折騰得人仰馬翻。“要說忙,我們真忙,可忙來忙去,未必是有用功。”
除了被動的“白忙”,還有一些另辟蹊徑的“瞎忙”:有的是“嘴上忙”,把簡單任務復雜化,僅需半天的工作可能分成三天完成;有的是“務虛忙”,心思用在表面文章上,匯報工作的PPT熬夜制作,事關民生的實事卻疲于應付,結果工作“看”起來很漂亮,群眾反響平平;還有的是“表演忙”,以“領導不走我不走”的假忙碌掩蓋自身能力不足、業績平淡的真問題……
“一個實際行動比一打文件更重要”,再好的政策也需要實際行動來見成效。無論是“白忙”還是“瞎忙”,目標不會在“跑步機”上達成,“假勤奮”也解決不了“真問題”。忙不到點子上的基層工作,會讓好政策得不到落實,改革工作得不到推進,群眾獲得感大打折扣,最終影響一個地區一個行業的長遠發展。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求真務實,堅決反對熱衷于對上表現、不對下負責、不考慮實效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基層是貫徹落實改革精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執行政策、推進改革的第一線。要確保改革發展任務穩步推進,就必須遏制基層工作中的“跑步機”風氣,讓廣大黨員干部擁有闊步向前的工作氛圍。
破解“跑步機”風氣,要通過真減負讓基層戰斗力回歸正軌。要進一步做好基層減負工作,通過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把基層干部從文山會海與考察接待中脫離出來,從權責不明與過度考核中解放出來,把精力用在推動政策落實、解決百姓急難愁盼上,做出踏踏實實、群眾可感可知的實績實效。
破解“跑步機”風氣,要發揮好考核制度的“指揮棒”作用。“跑步機”風氣之所以蔓延,一定程度上源自考核不實不細,為“假勤奮”者提供了鉆營空間,造成了“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結果。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評價制度,要在“考”上亮出“火眼金睛”,分辨出“實力干將”與“東郭先生”;也要在“核”上科學嚴謹,區分開利國利民的“真功夫”和虛報浮夸的“花架子”。
破解“跑步機”風氣,更要為黨員干部撣撣“思想的灰”,除除“作風的塵”。一方面,要堅決抵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歪風,對典型案例通報批評,樹立不求“顯績”求“實績”的政績觀;另一方面,要積極宣傳正確的干事創業觀,鼓勵基層干部圍繞群眾的“急難愁盼”,登百家門、行千里路、解萬家憂,以扎實的工作落實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步,不斷提升群眾的收獲感與滿意度。
編輯:褚孝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