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孫仁斌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新的一年,要抓好九方面的重點任務,其中一項是“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16%。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頗具深意。展望2025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新型城鎮化將扮演怎樣的角色,發揮怎樣的作用?又會如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向何處發力?
找準新型城鎮化的時代坐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鎮化概念日漸清晰,其承擔的推動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重要職能也日益突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隨著城鄉融合發展的路徑不斷演進,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被賦予更多的時代內涵與價值。
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與黨的二十大報告相對應,202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部署,強調“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城鎮化率一般達到75%至80%的水平之后,進入成熟穩定階段。與之相比,我國的城鎮化率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三農”工作的中心發生歷史性轉移,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新征程。
如何將二者的發展統籌起來,打破城鄉二元體制帶來的發展不均衡問題,實現協同發展,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城鄉融合,使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成為一體兩面,齊頭并進,無疑將進一步釋放城鄉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發展動能。
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是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新型城鎮化主要依托于第二、三產業的集聚發展,能夠產生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鄉村振興則側重于第一產業的現代化升級,統籌推進二者發展,可以實現產業之間的協同共進。
重慶市巫溪縣大寧河畔,游客和市民在品嘗巫溪烤魚 黃偉 攝
新型城鎮化能夠帶動鄉村產業升級、人口結構優化、公共服務均等化、土地資源合理配置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堅實的支撐;鄉村的全面振興,可以為新型城鎮化提供高品質的農產品供應,也可以把鄉村特色產業與城鎮化的工業、服務業相互銜接,帶動人口雙向流動,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意味著要保障包括廣大農民群體在內的全體人民的權益。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居民在戶籍、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諸多方面存在明顯差距。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為抓手,統籌城鄉融合發展是打破這種不均衡發展的重要抓手。
城鄉融合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
在城鄉融合的背景下,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有著許多新內涵。
發展理念新。無論是新型城鎮化還是鄉村振興,都強調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傳統城鎮化更多關注城市規模的擴張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新型城鎮化更強調以人的需求為導向,將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這意味著,要全方位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基本權益的落實。鄉村振興同樣強調以人為本,鄉村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立足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求、尊重農民意愿和選擇,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才能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實現路徑新。傳統城鎮化在土地開發過程中,存在盲目擴張城市邊界、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問題。新型城鎮化注重土地的集約利用,通過合理規劃城市功能分區,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效益。
在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過程中,更應強調產業協同融合的發展模式,推動產業之間的銜接與協調。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城鎮周邊發展現代農業,既可以為城鎮提供優質農產品,又能結合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等開展鄉村旅游,帶動農村發展,形成城鄉產業雙贏的良好態勢。
品質提升新。新型城鎮化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追求生態良好、宜居的城市環境,避免走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發展路徑;通過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打造生態空間、推廣綠色建筑等方式,提升城市的生態品質;推廣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增強城市應對洪澇災害的能力。
鄉村振興也日益注重強調挖掘和保護當地歷史文化遺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風貌,留住“美麗鄉愁”。例如,對古村落、古建筑等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結合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技藝等,建設具有文化底蘊和地方特色的和美鄉村、宜居鄉村,提升鄉村的吸引力和文化品質。
如何結合、融合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與新型城鎮化有機結合。新型城鎮化如何與鄉村振興統籌協調,一體推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
——完善頂層設計,強化政策牽引。增強頂層設計和區域發展規劃的前瞻性和預見性,將城鄉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規劃設計。在空間規劃上,明確劃分城鎮建設區、農村居民點、產業園區、生態保護區等不同功能區域,確保城鄉發展各有側重又相互銜接,避免功能沖突和重復建設。考慮城鄉人口流動、產業發展變化等因素,充分評估未來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提前規劃城鎮的住房、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以及農村土地流轉后的產業承接方向。
——促進產業協同,城鄉相互促進。要加強城鄉產業深度對接,構建城鄉產業融合體系,避免同質化競爭或產業方面“千城千鄉一面”。推動產業梯度轉移與承接,合理引導城市產業向農村梯度轉移,利用農村的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優勢。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對土地資源需求較大的產業環節,如農產品初加工、手工工藝品制作等,可以向農村地區轉移。同時,農村要做好承接產業轉移的準備,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勞動力技能培訓,確保產業轉移“無縫銜接”。
——優化資源配置,避免變味走形。毋庸諱言,在部分地區,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方面還存在短板和弱項。例如,有的地區受發展沖動使然,盲目造城、造景,把新型城鎮化搞成了大拆大建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有的地區在鄉村振興中缺少科學規劃和充分論證,不考慮農民的意愿和需求,建設了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工程”,造成建設資金不少花,群眾“不買賬”。凡此種種,都需要未雨綢繆,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監督問效,避免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攤大餅”“撒芝麻鹽”,確保良性健康發展。
編輯:李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