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夏天
日前,海南一學校食堂曝出衛生未達標且存在鼠跡問題,讓家長們十分揪心,而隨后,衛生事件又牽出食堂采購和餐費收支問題,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關注和介入。
近年來,多地學校食堂因食品安全、餐費上漲、員工欠薪等問題引發熱議和調查,矛頭最終都指向了校園食堂財務問題,校園餐費成了一筆“糊涂賬”。“拔出蘿卜帶出泥”,從根源上看,校園餐費“糊涂賬”背后往往隱藏著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一些學校校長濫用職權,幫助他人承攬食堂委托經營管理項目并收受禮金;有的食堂采購人員利用職務之便,一邊收高額餐費,一邊買劣質食材,或與供應商勾結,虛報食材價格、數量,從中牟取私利;還有學校將學生餐費挪作他用,導致學生餐食質量嚴重下降,出現食品安全問題。2024年12月公布的報告顯示,國家監委督促有關部門首次摸清全國中小學食堂及供餐情況等底數,指導各級監察機關依法查處貪占學生餐費、插手招標采購、收受回扣等問題3.8萬件,處分2.3萬人。
校園餐貪腐案件多發,從孩子嘴里撈油水的“蛀蟲”不斷。究其根本,是學校食堂的采購、發包、管理和財務等環節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當前,不少學校沒有嚴格的食材采購招標程序和價格審核機制,采購價格隨意性較大,滋生了因虛報價格造成的貪腐問題。而學校食堂的財務管理制度不規范、資金使用缺乏透明度等問題,也極易導致學生餐費被挪用或貪污。
校園餐費存在的“糊涂賬”,該透明了。公眾期盼,要把校園餐費這本賬擺上臺面讓大家監督,讓校園食堂真正實現“明廚亮灶”。
保證學校食堂財務信息的公開透明,內外部要形成合力。學校應定期向家長和社會公布校園餐食材采購價格、餐食質量、資金使用情況等,成立由一定比例家長參與的食堂監督委員會,接受家長和社會的監督和評價;教育部門應進一步加強校園食堂管理,完善食堂委托招投標制度、經營規范、食品安全管理辦法等制度;相關職能部門需常態化聯合開展實地督導、暗訪檢查,確保學生的用餐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編輯: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