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秦黛新
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宣傳部與央視聯合攝制的四集電視專題片《反腐為了人民》,1月5日晚播出第一集《懲治蠅貪蟻腐》。其中一起整治查處的校園餐腐敗典型案例引發社會熱議。
被披露的案件發生在一所小學——吉林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七小學。汽開區第七小學原后勤主任戚世國等人長期從學生餐費中撈取好處,每餐幾毛錢的回扣在日積月累下,最終貪腐金額竟高達23萬余元。
據報道,在整治校園餐管理問題方面,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貪占學生餐費、收受回扣等問題3.8萬個,處分2.3萬人。這些數字再次為校園餐飲領域的管理問題敲響了警鐘。
校園餐關乎學生的健康安全,能不能吃得好、吃得飽、吃得健康,是家長眼中的頭等大事。然而,在校園餐領域,卻普遍存在著產業鏈條透明度低、“一言堂”現象嚴重、內外部監管難以到位等問題。
而出于對孩子在校處境的考量,一般家長就算心生疑慮,也較少會對學校的收費標準和食品質量提出異議。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看到了校園餐的這些特性,找到了謀取私利的空間,借助身份和權力,進行利益輸送。
相比動輒千萬上億元的“巨貪”,校園里的小餐盤很難讓人與貪腐關聯起來。然而,正是這種強隱蔽性和小額、高頻的特性,成了滋生貪腐的溫床。每餐只有幾毛錢的校園微貪腐,如“蟲穿蟻蝕”,不起眼卻暗含巨大危害。校園餐被吃了回扣,學生的飲食健康就被大打了折扣。
防范校園餐腐敗,保障校園飲食健康安全,需要更加強有力的機制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對重點崗位的風險防控和制度約束,嚴格落實全環節、全鏈條的透明公開,暢通內外部舉報渠道,不給不法行為留一絲一毫的空間。
“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此次校園餐回扣腐敗案也再次提醒我們,對基層微權力的規范和監管不可輕視,對于出現的腐敗問題要嚴查嚴管,只有為微權力戴上“緊箍”,確保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真正保障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