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 陽娜
近日,中央網信辦專門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
記者發現,在一些網絡自媒體賬號的身份介紹中,經常出現“國家某某活動評審”“某某模式創始人”“世界500強背后的培訓師”“骨灰級婚姻拯救師”等頭銜,讓人真假難辨。而實際上,你以為的“行業精英”可能是新媒體運營實習生扮演的,“名校學霸”可能是社會無業人士的假身份,“名家名師”可能是網絡營銷員,一些打著“某某企業總裁”“中國管理科學院高級國學講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委會副會長”等名號的人,要么在該機構內查無此人,要么就是機構根本不存在,或存在違規行為被國家相關部門撤銷了登記。
類似的案例屢見不鮮,某知名網紅李某憑借“投資天才”人設吸引了眾多粉絲,被打假人揭露其為虛假身份;自稱“從縣城中專逆襲留學倫敦”的梁某被海外高校“打假”,其相關賬號遭封禁;無業男子張某以“清華學霸”為人設吸引數百萬粉絲,大量售賣假冒偽劣的清華大學文創產品,被公安部門查獲……一些精心打造的虛擬人設活躍網絡,通過引流賺得“盆滿缽滿”,所獲巨大經濟利益背后,不僅損害了公眾利益,更攪渾了網絡生態。
網絡平臺上的“假大師”“偽高管”們,打的通常是“漲粉-帶貨-變現”的算盤。
翻看這些賬號,有的粉絲量甚至達到數百萬至上千萬級別,發布的視頻內容經過精心設計,有文案、有劇本,視頻下面往往還緊跟不少對其進行追捧的留言。待“養號”成熟后,一條引流變現的產業鏈條就浮出水面,這些“假大師”“偽高管”轉至網絡社交平臺上銷售課程、引入電商平臺直播帶貨、在線上投資平臺教大家如何“賺快錢”等,利用粉絲的信任和崇拜輕松賺錢。此外,通常有專人在各平臺變著花樣地注冊運營多個賬號,一旦某個賬號“養廢”了,就再“養”別的賬號。
更有甚者,通過立虛假人設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或實施詐騙,比如短視頻主播劉某虛構“高知富豪人士”形象后以“銀行卡因違規操作被凍結,但有‘價值一億元的地皮’在銀行抵押”為由誘使其粉絲多次轉賬打賞,累計騙取300余萬元。記者在網絡投訴平臺上以“情感咨詢”為關鍵詞檢索,就有2400余條投訴被騙內容,消費者反映的受騙金額從幾千元到上萬元不等。
網絡平臺上的虛假人設賬號不僅存在虛假宣傳、發布虛假廣告等違法違規行為,影響正常網絡秩序,侵害消費者權益,其影響還傳導至線下,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影響社會信任,污染社會風氣。
網絡自媒體賬號的身份設定不能成為互聯網治理的“真空地帶”,任由一些人肆意妄為。近年來,我國網信部門持續推出整治自媒體無底線博流量的專項行動,網絡虛假人設現象得到初步治理,但仍有不少虛假人設賬號頻繁冒出。
作為“守門人”,網絡平臺要承擔起主體責任不是一句空話,必須要把好幾道關:“加強用戶資質審核”是第一關口,不能任由無法查證也無法提供可信證明的頭銜“蒙混過關”;還要嚴守“加強對入駐賬號的內容審核”這第二道關,對虛假內容采取不同風險等級的監管措施;強有力的懲治手段是保障,要對違法違規的賬號予以封禁賬號等處罰。
虛假的人設早晚會“塌房”,廣大網民也要提高防范意識,留意那些看似貼心為你講解的“大師”“高人”,他們也許正盯著你的錢袋子,準備割“韭菜”。相關部門要強化聯動協調工作機制,通過完善舉報機制調動廣大群眾參與共同治理,嚴厲打擊實施網絡詐騙的行為。只有守護住群眾的切身利益,才能讓網絡環境真正清朗起來。(編輯:秦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