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高楠
位于長白山核心區域,長白山的生態屏障,松花江的發源地,擁有10萬公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常年超過90%……
這是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生態成績單。
鳥瞰吉林省撫松縣周邊村鎮(8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青山常在,人參常在
撫松被譽為“中國人參之鄉”,其人參年產量約850萬公斤,約占全國總產量的38%;全球人參70%的交易量在撫松的人參市場完成。全市從事人參相關產業的人員達4.5萬人。
撫松人參產業發展經歷起伏。傳統的人參種植需砍伐大量林木,林地栽參破壞土壤結構。粗放式種植和零散加工的模式,讓高營養價值的人參難有高經濟附加值。
為了改變種植人參破壞生態平衡狀況,撫松開始了綠色人參產業探索之路。2016年,撫松成立長白山人參種植聯盟,引導參農進行標準化種植。長白山參王植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懷友擔任聯盟副秘書長,其公司每年培訓6000到8000人,積極推廣綠色有機標準化種植技術,并建立起質量可追溯體系。
只有青山常在,人參才能常在。近年來,撫松率先在全省破解了非林地栽參技術難題,實現了由原始粗放的伐林栽參向標準化種植的轉變,既保護了森林生態,保證了人參原料的安全、優質、穩定,又推動了人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吉林省撫松縣參農在收獲人參(8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村民下山,游客上山
日前,在撫松長白山魯能勝地旅游度假區,32歲的毛建鳳正在客棧餐廳忙活。近年來,當地蓬勃發展的綠色生態游、冰雪旅游,吸引了許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歸來。
2013年,撫松通過生態移民扶貧搬遷,在保護現有環境的基礎上,實現“村民下山,游客上山”。
這些年,撫松整合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兩大生態資源,保護與開發齊抓,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撫松縣環保局局長李振中介紹,長白山魯能勝地項目全區采用電取暖,實現了冬季零污染供暖。
在魯能勝地滑雪場,記者看到,各地游客興致勃勃地體驗冰雪之樂。“2018至2019雪季的游客量達8萬人次,新雪季預計能翻一番,在15萬至16萬人次。”滑雪場總經理陶佰春說。
近3年,撫松冰雪旅游接待人次突破126萬,冰雪旅游收入超過26億元,占總體旅游收入的27%。“撫松以冰雪旅游為本體、冰雪體育為基礎、冰雪文化為引領,冰雪產業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撫松縣文旅局局長鐘繼榮說。
游客在吉林省撫松縣東崗鎮沿江村體驗雪地摩托(2019年2月22日攝)。新華社發
綠水長流,富裕長留
為了讓綠色發展理念最大程度惠及民生,撫松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原則,打造出錦江木屋村、紅色人家黃家崴子村、知青人家沿江村、水岸人家青年村等特色鄉村。
中午,在東崗鎮沿江一戶村民家,三四桌游客開心吃著小雞燉粉條、肉炒刺嫩芽等特色農家菜。多年來,村黨支部書記于麗帶領村民扣大棚、賣山貨、搞采摘,把一個窮村變成了游客慕名而來的富村。2016年,依托與長白山多家度假區緊鄰的優勢,于麗又帶頭成立旅游專業合作社,發展民宿、餐飲業。如今,沿江村“百萬元戶”比比皆是。
“老百姓趕著馬拉爬犁,鞭子一搖,錢就來了。綠水青山是富起來的本錢,一定要好好保護這個根本。”于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