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2465平方公里,人口2000萬,人口密度全國第一,平均年齡32.5歲……作為一個以“創新”聞名的特大城市,卻面臨一個急迫的民生難題——公辦普通高中學位短缺。
百姓抱怨,“考公辦普高難于上大學”。難題,就要破題。深圳的執政者“謀定快干”,拿出當年搞建設的干勁與速度,一年新建18所公辦高中。
面積就那么大,又有各種資源環境約束,平均一個月就建成1.5所高中,這種速度的確令人驚訝!
那么,深圳是怎么做到的?
學位建設大提速
2022年秋季開學,深圳市新建成的三所高中園,迎來了第一批新生。
從建設、封頂、裝修到完工交付,2022年,深圳市龍崗、坪山、光明區,3座高中園、共計9所學校拔地而起。除此之外,深汕特別合作區高中園(深圳中學高中園)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當中。
俯瞰深圳的電子地圖,你會發現,整座城市已經密布著星星點點的校園圖標。現代化、高顏值的校園,已成為深圳地圖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深圳理工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開設實習科學家等特色課程
深圳學位建設這十年,道阻且長。
特區成立40年以來,深圳一步步成長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中國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和全球最具創新力的城市之一。與此同時,深圳的教育資源供給卻不太盡如人意。人們抱怨最多就是“上學難”,從幼兒園到高中各個階段,都缺學位。
作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市常住人口出生率常年處于高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0年來,深圳市的人口增量超過713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人數高達86萬。深圳雖加大力度建設學校,但學位增長的速度,滿足不了高速增長的需求。
“中升高,學位打破頭”的現實,成為縈繞在深圳人心頭最大的焦慮。
2020年,深圳家長李玉的孩子,中考成績不錯,卻無法上公辦高中。想上民辦高中,但又負擔不起昂貴的學費。“是不是回老家上高中,心里很猶豫,” 李玉說,“高中三年是關鍵的時間段,誰不希望孩子在身邊上學?”“公辦的錄取率低,民辦的消費不起”,內心糾結的,是一大批外來務工家長。
公辦普高學位緊張,也成了這座“創新之城”吸引高層次人才的瓶頸。
一切都在變化之中。
從江西老家來到深圳務工的孫女士,2015年女兒該讀小學時,由于積分較低,難以入讀公辦學校。無奈之下,只得讓孩子當“留守兒童”。
然而幾年之后,孫女士所在的光明區新湖街道樓村社區,一座新學校開始規劃——光明區聯合深圳理工大學(籌),高標準規劃建設了深圳市第二十二高級中學(深圳理工大學附屬實驗高級中學)。按照規劃,該學校占地約3.5公頃,辦學規模為42個班,將提供學位2100個。
2021年,孫女士的女兒即將升高中時,孩子報考了這所家門口的新學校,按照志愿和分數條件獲得了錄取。這令孫女士倍感驚喜,“一方面由于孩子努力,另一方面也是深圳學位擴容給了我們這份幸運”。
深圳市第二十二高級中學校長宋如郊表示,“讓孩子有學上,更要上好學。學校開創創新型人才培養與發展模式,開設了博士課堂、院士講壇、科學家講堂、學伴計劃、科學院項目式學習、實習科學家等特色課程,努力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們成為‘未來科學探索者’”。
目前,深圳市學位建設已經初見成效。2020年實施大規模學校建設計劃以來,近三年,累計新開辦公辦普高30所,實現年度秋季公辦普高錄取率從2019年的44.5%逐年提升至2022年的53%,推動公辦普高學位大幅增量擴優。
高中學位建設實現“三步走”
一年新建18所高中,有什么招數?深圳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鄭秀玉說,招數有三:
一是“提前布局”,保障高中學位供需動態平衡。深圳市制訂《深圳市高中學校建設方案(2020—2025年)》,明確了2020—2025年全市新建公辦普通高中55所,新增公辦普高學位11.8萬個的任務目標。
二是“謀定快干”,推動高中建設步入“快車道”。深圳市以“特事急辦”為原則超常規推進高中建設,創新“市投委托區建”模式,下好全市高中建設“一盤棋”。按照各年度高中學位建設總任務,明確關鍵節點,設定階段目標,倒排工期、限時推進,保障高中學位建設目標如期如數如質實現。
三是建立標準體系,打造高中建設“新標桿”。通過調研,明確了學校類建筑標準體系優化完善的方向和舉措,提出了集約節儉建設“安全韌性、綠色低碳、開放共享、智慧智能、五育并舉”百年學校的總體目標。
深圳高中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與發展模式,圖為深圳高中生在課堂上使用“科學盒子”進行化學實驗
在2020-2022年度新開辦30所公辦普高、新增6.8萬個高中學位的基礎上,2023年度還將新改擴建一批公辦普高,推動公辦普高擴容跑出“加速度”。
位于光明區馬田街道的深圳外國語學校高中園項目2022年交付落成以前,許多家長已經翹首以盼。按照規劃,這所高中園提供公辦普高學位7500個。
三年前,得知老牌名校深圳外國語學校要來自己居住的寶安新橋街道萬豐社區辦分校,沒有深圳戶口的吳越既期待也焦慮。因為,她的孩子是非深戶。
去年5月,吳越一家最終收獲了好消息,“孩子能進公辦學校讀初中,還是名校辦學,感覺幸運極了。”
深圳學位擴容提質跑出“加速度”,多所優質學校不但在中心城區分布,還在西部、東部、北部生根開花。現代化、高顏值的校園已成為深圳打造民生幸福標桿的有力支撐,也讓人民群眾對教育甚至對深圳這座城市的滿意度大為提升。
延伸和拓展“教育空間”
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深圳中小學及幼兒園在校生人數達到了242萬,該數據已超上海、北京,按城市發展和人口增速預估,深圳將很快成為全國基礎教育規模最大的城市。
推進基礎教育建設高質量發展,是深圳市學位建設的重要任務。超特大城市資源緊約束條件下,如何既要保證群眾有學上,又要滿足群眾上好學的需求,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深圳,寸土寸金。辦學校,沒有土地,一切都是空想。怎么辦?深圳教育局負責人說,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深圳有300多塊已規劃但未建成的教育地塊。深圳從規劃這一根源入手,通過修編或更新專項規劃等方式,增加基礎教育設施用地。其中,國有儲備用地、新增用地、盤活存量土地、閑置用地等優先用于學校規劃建設。對規劃實施性差、土地整備難度大、兩年內無法啟動建設的教育用地,相關部門要求就近置換,確保規劃用地及時建成學校。
百萬學位建設計劃實施以來,深圳已落實近300塊教育用地。
“無論是加速推進新學位建設,推進傳統學校改擴建,還是學校硬件、辦學設施的迭代升級,均體現了深圳在重構、延伸和拓展‘教育空間’上的努力。”深圳大學教育學部黨委書記、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首批國培專家、廣東省督學李臣表示。
既向土地要物理空間,也向網絡要云端空間。基于教育不均衡的現實,深圳市著手打造云端學校,打破傳統學校有形邊界和物理空間,形成“總部校區+N所入駐學校”的教學共同體,探索未來教育新樣態,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目前,已經有13所學校入駐云端學校。云端學校主講教師實現全國遴選,優秀教師加盟極大推動了深圳智慧教育的發展速度與吸引力。
此外,深圳在線教學資源也不斷提速,目前已開發7866個在線教育課程資源包,免費開發1.4萬節優質課例,涵蓋小學、初中、高中45門課程,受到了廣大家長師生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