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侯文坤
“借得一江春水,贏得十里風光。”
地處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中游,湖北襄陽依水而生,是貫穿南北、聯通水陸的“七省通衢”,荊襄古道與隨棗走廊在此交會,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沖,文人墨客的薈萃之地,也是小說中快意江湖的俠義之城,浸潤了豪放中帶著寬厚與堅毅的城市品格。
走進當下,這里融古貫今,無論經濟社會發展,還是街巷瓦肆的煙火,你總能觸摸到歷史與現實的相交相融,古老與新生的相映生輝,涌動著創新與開拓的城市脈動。
(一)文潤襄陽留“勝跡”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于襄陽的唐代詩人孟浩然,一首《與諸子登峴山》廣為傳誦。曾引孟山人思古幽情的襄陽峴山,如今已是一片文化觀光旅游區。
峴山為襄陽城南諸山的總稱,東臨漢水,北望襄陽城,山不奇但秀雅。步入山下的峴山文化廣場,一尊石像面目清秀、須眉皓然,他是西晉征南大將軍、太傅羊祜。
襄陽城市俯瞰圖。楊東 攝
“峴山因羊祜的雅賞而開始出名。”襄陽文化學者方莉說,給峴山涂抹上第一筆也是濃墨重彩一筆的,就是羊祜。《晉書·羊祜傳》記載:“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
回望歷史,登臨峴山的名士,豈止是羊祜、孟浩然。對于登高必賦的詩人來說,峴山既可懷古,又可覽勝。李白來過,詩曰“訪古登峴首,憑高眺襄中”;張九齡來過,寫下“昔年亟攀踐,征馬復來過”。
登上七層高的峴首亭,極目漢江,環顧四周,遠可望楚皇城、鄧國遺址、“三顧茅廬”的古隆中,近可觀孟浩然摩崖石刻、襄陽古城和現代文旅項目唐城景區,一座融古貫今的城市盡收眼底。
襄陽居湖北西北部,漢水中游。在以舟楫為重要交通工具的時代,襄陽與長安、洛陽幾乎形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關系,沿水路西上長安,沿南襄盆地過方城,可直抵洛陽。
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里從來不缺少歷史故事。
酈道元在《水經注》里說:“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到今天,襄水隱沒不再,漢水穿城而過。唐代詩人王維途經襄陽觀漢江,詩曰:“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這既是一個旅人的感懷,也是對一個地方風華物茂最樸實、最熱情的褒獎。
江河山川入眼,方有詩脈連綿。襄陽的一山一水,引不少文人墨客為之駐足,讓這里處處都有古人的身影、詩歌的韻味。《全唐詩》近5萬首詩歌中4000多首提到襄陽,《唐詩三百首》中與它相關的有27首。李白揮毫,便是“襄陽行樂處,歌舞白銅鞮。江城回綠水,花月使人迷”的詩篇流傳。
要理解李白這詩句,最好登襄陽古城墻一望。
往北,江邊的小北門碼頭、官廳碼頭的門樓,還在默默講述昔日水運的繁榮。
往南,昭明臺遙相呼應,中間的北街,叫賣聲此起彼伏,林林總總的商鋪各具風情,有老式的茶館、手工藝品店、特色小吃攤點錯落有致。
曾經,南來北往的客商在這里歇腳,江上往來的貨船鱗次櫛比,江邊說書聲、唱戲聲、叫賣聲不絕于耳。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寫下“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的詩句。
一條漢江,在這里完成了上下游的文化連接。楚文化、漢水文化、三國文化在這里孕育發軔,留下了宜城楚皇城、南漳山寨群、棗陽九連墩等楚文化遺址,以及穿天節、端公舞、牽鉤戲等楚風遺俗。光武帝劉秀、蜀漢丞相諸葛亮、唐代詩人孟浩然、宋代書法家米芾等均受到這方山水的浸潤,在這里書寫諸多歷史傳奇和名篇佳作。
一方山水,是文人的寶藏;一方水土,則因詩詞更添韻味。“詩和遠方”的魅力,將無形的文化變為有形的旅游資源。
走在襄陽大街小巷,詩詞歌賦被揉碎了,分放在這座城的各個角落。管家巷內,白墻、地磚鑲嵌著與襄陽有關的詩行;文創店里,有融入詩詞元素的冰箱貼、明信片、印章;不少游客身穿古裝、衣袂飄飄,游走于古今之間。
保存完好的陳老巷曾是明清時期襄陽蜚聲海內外的“九街十八巷”之一。如今,茶吧、小吃、手工制作等小店,擠滿了不到200米長的小巷,青磚灰瓦,木板鋪門,古意盎然。
陋室茗是這條街的文創小店之一。店內賣得最火的是一種顏色青灰、狀如城磚的小糕點。“創意源自襄陽古城墻,沒想到糕點一推出,就受到追捧。”這款文創產品的設計者李文翰說,襄陽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創作提供了豐沃土壤。
叩開厚重的歷史之門,襄陽留下不可移動文物4000多處,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8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個。“我們一方面對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保護性修繕,另一方面積極培育文旅消費新業態、新場景。”襄陽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袁曉寧說,立足歷史文化和山水自然資源,當地用保護傳承一根紅線,串起零星散落的珍珠。
在南漳縣,游客走進古山寨,聽故事、學歷史;在襄州區,非遺項目程河柳編吸引了游客,也帶動了特色手工業發展;在古隆中景區,“三國文化+特色市集”帶游客體驗三國之旅;在華僑城奇幻度假區,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交織出奇妙火花……2023年,襄陽游客接待量近1億人次。
夜幕降臨,襄陽唐城景區。楊東 攝
行唐禮、吟唐詩、賞唐樂、觀唐舞……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白日里恢弘氣派的唐城景區,成為流光溢彩、樂聲怡人的“夜長安”,容納30多個節目的《大唐倚夢》打破傳統演出模式,讓游客邊欣賞邊游覽,穿越回大唐盛世。
循著歷史文脈,襄陽正加快建成獨具文化和山水特色的國際國內知名旅游目的地,力爭“十四五”末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旅游總收入達到800億元。
(二)鐵打襄陽真“重鎮”
寫過襄陽的不止孟浩然等詩人,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120回中32回與襄陽有關。東漢末年這個群雄并起的時代,也是襄陽的高光時刻之一。三顧茅廬、隆中對策、水淹七軍,一個又一個三國傳奇在此上演。
“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襄陽既把控著南下與北上的陸路通道,也緊握著東進與西出的水路交通,自古即為軍事要塞。根據襄陽知名學者晉宏忠的研究,襄陽地區自春秋戰國以來,曾發生過200多次大小不等的戰爭。
多次改變中國歷史的事件都與它有關。其中,耳熟能詳的劉備、諸葛亮隆中對策,定天下三分,可謂“三國”始于襄陽。羊祜、杜預二人先后鎮守襄陽,定下滅吳大計,后杜預親率大軍伐吳,三分歸晉,可謂“三國”終于襄陽。決定宋元王朝更替的關鍵戰役襄陽之戰,在這里打了六年。
經過無數大戰洗禮,漢江南岸,因此筑起一座周長7.3公里的古城墻,守護了兩千多年的時光。襄陽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黃健告訴記者,襄陽城北以漢水為池,東、南、西三面鑿有130米至250米寬的護城河,墻高且固,壕寬且深,因其易守難攻之勢,便有“鐵打的襄陽”之說。
在這里停留得越久,襄陽的歷史便越發清晰。
“樊,仲山甫所封也。”2800年前,襄陽城從浩瀚的歷史中嶄露頭角。湖北文理學院襄陽歷史文化研究院教授葉植說,襄陽城的前身是春秋戰國時的楚北津戍,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襄陽耆舊記》記載:“楚有二津:謂從襄陽渡沔,自南陽界,出方城關是也,通周、鄭、晉、衛之道;其東則從漢津渡江夏,出平皋關是也,通陳、蔡、齊、宋之道。”意指春秋戰國時這里是楚國北方的兩個渡口城邑——東津和北津,成為北通中原和向東拓展的軍事要地。
襄陽古城此后又經歷西漢初年設縣筑城、東漢末年擴建、南宋修建磚城、明朝再次擴建定型的幾次營建,或許是經歷過太多戰爭之后的一種自覺,也由此書寫了“一座襄陽城,半部華夏史”的厚重底蘊。
“鐵打的”不僅是歷經戰爭淬煉的城墻,還有扎實的工業基礎。20世紀60年代,控扼南北、承東啟西的襄陽,成為全國“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之一。湖北化纖廠、襄陽軸承廠、衛東機械廠、東方化工廠等一大批紡織、軍工、化工企業,落戶在襄陽市區的郊區以及南漳、谷城、宜城、老河口等地,奠定了襄陽現代工業的基礎。
從1982年起,襄陽多次被評為“中國十大工業明星城市”。隨著工業體系不斷完善,襄陽形成了以汽車產業為龍頭的產業集群,涵蓋39個工業行業大類。三次產業結構由1952年的62.8∶3.5∶33.7優化為2023年的9.9∶42.5∶47.6,經濟增長實現了由第一產業主導向第二、第三產業共同拉動的轉變。
三國時期“木牛流馬”的傳奇演繹到今天,已是一座“汽車之城”崛起的新故事。憑借“東風出山首站地”,1992年9月,第一輛富康轎車從東風公司襄陽試裝廠駛出,帶動形成了以襄陽高新區為核心,輻射棗陽、谷城、老河口、南漳、保康、宜城等區域的集群式組團發展格局,全市擁有370多家規模以上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具備4000余種汽車總成和零部件的配套生產能力。
在“深耕”汽車產業過程中,襄陽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2013年,被認定為全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2021年,出臺加快汽車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計劃;2023年,成為全國7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之一。汽車產業加快與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融合發展。
遇到紅燈會停下來等待,碰到障礙自動剎車避讓,“看”到行人提前減速,到達目的地自動發送取貨信息……在襄城區尹集鄉,一輛輛無人駕駛物流車有序行駛在街巷中,單車日送快遞約2000件。
2024年7月,襄陽向東風藍卡(武漢)科技有限公司發放12張低速功能型無人車測試應用牌照,是襄陽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停放在襄陽綜合保稅區的出口東風汽車整裝待發。謝勇 攝
從12輛無人駕駛物流車到31臺智能網聯公交車示范運營,從建設中心城區500多個全息路口到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和車聯網產業園、大數據運營中心……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建設和深度應用場景在襄陽加速落地,構建起智能網聯汽車全產業生態圈。
“代為重鎮”,將爬坡過坎、奮勇向前的精氣神刻入了這座城池的風骨之中。近年來,襄陽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三線并進”,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襄陽規上工業企業達2129家,高新技術企業達1675家,專精特新企業達4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突破1200億元。
中日龍(襄陽)生產的全自動機械手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家電、醫療等行業;航宇嘉泰為國產大飛機C919自主研發設計生產旅客座椅;航天四院42所護航“神舟”,承擔逃逸系統發動機推進劑配方、飛船密封件等多項研制生產任務……
從汽車一家獨大,到如今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智能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群雄”并起,襄陽又一次成為各類產業爭相布局的重地。
(三)俠義襄陽多“好人”
清晨,襄陽樊城區長征路的“龍掌柜”牛肉面館內,堿面、湯料、小蔥、香菜……整齊擺放在操作臺上,一大鍋開水正在沸騰,空氣中彌漫著牛肉湯的香味。“90后”老板曾成龍和往常一樣,一邊熟練煮著面,一邊熱情與顧客打招呼。
面館門口一塊紅色標牌,十分顯眼,上面寫著:“人在外遇到困難在所難免,本店為您提供A套餐,不圖回報,只希望你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人。”
“這是‘暗號’,小聲告訴店員你需要A套餐就可以了。”曾成龍說,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得顧及別人的感受。曾成龍的面館推出“A套餐”已近6年,每年都要送出四五十份,套餐里面包含一碗豆腐面、一個雞蛋、一杯豆漿或黃酒,既能填飽饑餓的胃,也溫暖了疲憊的心。
在襄陽,牛肉面是一道大眾美食,又不僅僅是一碗面。一辣、二麻、三鮮,半簍堿面加上半簍豆芽,一杯黃酒,是襄陽飲食文化的鮮明特色,也是襄陽人骨子里的俠義精神。藏在市井中的牛肉面館,還有不少類似曾成龍這樣的老板,有同樣送愛心餐的,也有熱心參與公益的,還有收留流浪漢的。
千年的迎來送往中,襄陽守著那些金戈鐵馬、刀光劍影的故事,塑造了它的江湖氣魄,也滋養了這方土地的俠客夢。無論是史書,還是小說,提到襄陽,都繞不過一個“俠”字。
在金庸的武俠名作中,襄陽一共出現了260多次。《射雕英雄傳》最后一回,主人公郭靖、黃蓉于華山論劍后,馳馬助守襄陽城。《神雕俠侶》全書約四分之一內容的背景都在襄陽一帶。楊過問郭靖襄陽能否守得住時,郭靖只說了諸葛亮曾留下的八個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來,郭靖、黃蓉的小女兒也因出生于襄陽而取名郭襄。
在武俠小說的渲染之下,襄陽蒙上了一層江湖情懷濾鏡。2018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去世,襄陽人民自發為他點滿了整個古城墻的燭火。
湖北襄陽東風汽車納米科技(襄陽)有限公司總裝車間,一輛輛新能源汽車陸續下線。謝勇 攝
“俠義”是金庸先生在其小說中給襄陽的“精神定位”。郭靖對楊過說:“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這八個字,楊過記住了,襄陽人也記住了,成了如今襄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襄陽2800多年的建城史中,胸懷家國、重情重義,始終是襄陽人深入骨髓的品質。這俠義,是諸葛亮、岳飛、韓夫人等人的忠勇無雙、深明大義,是蕭楚女、張自忠等人的前赴后繼、死而后已,是王明健、聶海勝等人的隱名埋姓、問鼎蒼穹。
這俠義,在快意恩仇的江湖中,在金戈鐵馬的史書上,也在街巷瓦肆的市井里。相比安穩度日,這里的人們也更期待來一場雪夜風陵渡的相遇,開啟一段俠客之旅。
他是“全國最美基層民警”邱軍,成功阻止電信詐騙2000多次,利用工作之余,他還和志愿者一起為100多個家庭找到了失散的親人;
她是“愛心媽媽”呂玉坤,國網襄陽市供電公司的基層員工,20余年持續資助錢物,累計幫助150多名留守兒童和孤兒;
他是不在乎“多雙筷子”的陳小峰,將路邊遇到的流浪漢“啞叔”帶回家照顧12年,并堅持為其尋親,終于幫他找到回家的路;
她是愛心組織“點愛套餐”發起人黃艷麗,動員全市70多戶愛心商家掛起“點愛套餐”牌子,為困難之人提供免費幫助……
風雨千年,江湖已遠,俠肝義膽的氣質,印刻在了襄陽的城市脈絡里,成為一個個普通市民的行動自覺。襄陽市委社會工作部部長魏瑋介紹,2022年以來,襄陽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創新打造推廣“時間存折”志愿服務品牌,目前已發放超過100萬張“時間存折”,存折上有日期、服務項目、服務時長、存支、余額、證明人等信息欄,參加志愿服務就可獲得積分,目前已累計志愿服務時間超過1005萬小時。
“人齊了,走,咱們還是一起去轉轉。”夜幕降臨,南漳縣卞和社區文化廣場上的燈光準時亮起,69歲的童祖福身著紅馬甲,融進人群——和社區居民聊聊柴米油鹽,說說社區的瑣事。
童祖福是卞和社區“銀發調解志愿服務隊”隊長,只要有時間,他便和隊員們逛廣場、走街巷,在閑聊中了解、化解鄰里矛盾。“年紀雖然大了,但為社區做點事,很高興。”忙活了2個小時,他在每名隊員的“時間存折”里記下“+2”。
“對積累到一定積分的,我們會上門慰問,送花,頒發‘社區最美志愿者’標牌等……”卞和社區黨委書記郭俊說,雖然可以用積分兌換洗衣液等生活用品,但一次次志愿服務的經歷遠比物質獎勵更有意義,“‘時間存折’推出以來,只有少數人兌換了物品”。
小小的“時間存折”記錄下襄陽大大小小的現代“俠客”,將一個個“我”匯聚成“我們”,在全社會營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風氣,激發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熱情。2022年以來,襄陽市有7人獲“湖北好人”稱號、6人獲“中國好人”稱號,讓襄陽這座城市如漢江水一般,豪邁里帶著溫存。
(四)南船北馬更“通衢”
“聽過老人說,城有兩千余載。多少回三國,演繹在城外。撫扇的諸葛,隆中崗上臥……”哼著自己的原創歌曲,當地“90后”音樂人管澤禎走上古城墻頭,撫摸青磚,感受這座城的來時路。
古城以西二十里外,諸葛亮曾“躬耕隴畝”于此。隆中群山合抱,綠蔭蒼翠,清幽雅致,保存了其學習、交友、生活的許多遺跡。諸葛亮并非真的是“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他只是要選擇一個地方,以便更好地觀察天下大勢,獲得更好的發展。襄陽貫穿南北、聯通水陸,或為理想之選。
襄陽古城臨漢門。楊東 攝
后來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正確的。隱居隆中后,諸葛亮做的事情主要有三件:白天躬耕隴畝,晚上挑燈夜讀,閑暇之際拜會名士、結交朋友。他在這里和龐德公、龐統的聯系更多了,逐漸形成了一個朋友圈子,如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等。
翻開史書,襄陽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南方人到北方去,在這里棄舟上馬;北方人到南方去,也要在襄陽下馬登舟。“到清代中期,漢江上漢口到襄陽的船只每年約有兩萬艘,可見當時襄陽水運的發達。”葉植說。
合上歷史的書卷,新時代“七省通衢”的畫卷已在襄陽鋪展開來,在南來北往的腳步聲中,襄陽高鐵網、高速路網交織,水運、空中航線交錯,國內、國際交通交會,高鐵、高速、飛機成為人們出行的標配。
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擁有“米”字形高鐵網絡的地級市,呼南、武西、鄭萬、合襄(規劃)高鐵以及浩吉、焦柳鐵路設站襄陽;高速公路通車里程816公里,縣縣通2條高速;劉集機場完成改造,直飛全國30個城市;小河港開通26條國內外航線,通江達海。“鐵水公空”綜合立體交通網體系逐步形成。
“襄陽是80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47個國家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之一。”襄陽市發改委主任阮莉莉說,下一步,隨著西武高鐵全線、呼南高鐵、沿江高鐵建成通車以及合襄高鐵的落地實施,襄陽“米”字形高鐵樞紐加快建設,將全面融入全國“八縱八橫”鐵路主干網。
大通道帶來的貨物“流量”化為要素“留量”。目前,襄陽已建成33個公路物流園和11個鐵路物流園。襄陽綜保區內,一輛輛新能源汽車和一批批汽車零部件等待出關,以公鐵聯運的方式發往西安。成立一年多,該綜保區就開通了襄西歐、襄渝歐、襄漢歐等國際貨運班列,以及至武漢陽邏港、深圳鹽田港、寧波港等路線,2023年完成進出口貿易額3.16億美元。
車輪滾滾向前,為曾經的“南船北馬”地拓展了更寬的發展視野、更大的發展空間、更高的發展目標。歷史上“楚有二津”中的另一處——“東津”一名現仍保留,曾經的重要渡口和軍事要地,在高鐵拉動下,成為東津新區,高樓聳立、車水馬龍,智能制造、文旅項目紛紛落子。
位于新區的華僑城奇幻度假區,一到周末就吸引了眾多周邊地區市民坐高鐵前來。除了常規游樂項目,游客可以坐上國內少有的超大多自由度動感平臺,借助數碼影視技術與虛擬仿真技術,穿越火星、金星等超現實的宇宙時空;也可以乘潛水艇,下到變幻莫測的海洋世界,與各種海洋生物“零距離”接觸。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詩句在現代技術賦能下被具象化,恰如記者走進襄陽這片古老的土地,雖仍能感受到那份來自歷史深處的厚重,但沒有暮氣沉沉的老態,歷史與現實安然并存于同一個時空,傳統與現代深度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
游客在湖北省襄陽市唐城景區游覽。楊東 攝
它有古風古韻的一面,馬躍檀溪的典故被作為街市名稱沿用,休閑鍛煉的襄陽人最愛以古城墻為聚集地,老街上古樸典雅的匾額相映成趣。也有充滿動感和現代氣息的一面,規劃有序的高樓大廈,寬闊整潔的馬路,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賦能的產業園區忙中有序。
《與諸子登峴山》中,“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的后一句,是“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如今的襄陽,早已不再是兵器鏗鏘的戰場,展示出勝于往昔的繁榮。
展開藍圖,襄陽北依中原城市群,南臨長江中游城市群,西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國家確定的中部地區重點城市、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重點支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大力發展襄陽都市圈,賦予襄陽“引領、輻射、聯結、帶動”的重大使命,為襄陽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近年來,襄陽地區生產總值每三年跨越一個千億臺階,連續突破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大關,2023年達5843億元,連續六年位居全國城市50強,連續兩年居中部地區非省會城市第一位,更增添了向外輻射和向內吸納的新動能。
2023年,中心城區人口增至239萬人,吸引周邊城市人口11.34萬人;全市新增市場主體19.3萬戶,新增規模以上物流企業77家;引進高水平人才團隊90個、專業人才2000余人,新增在襄就業創業高校畢業生3.5萬人……一系列數據,展示了今日襄陽的魅力。
“三千里漢江,機遇在襄陽。”襄陽市委負責同志說,襄陽正搶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機遇,聚焦建成漢江生態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等“一樞紐四基地”的目標定位,加快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