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在任何人群中都有可能出現,根據第三次流行病學調查,普通人群成年人和兒童青少年患抑郁癥的比例同為2%。“從性別來看,女性擁有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等特殊時期,患病率是男性的兩倍左右。從職業來看,醫療、公檢法、媒體、演職等職場高壓人群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從經歷來看,近期遭受過重大刺激或突然變故的,同樣值得關注。”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心理衛生中心書記兼副主任邱昌建提醒道。
抑郁自評量表,是診斷抑郁癥的參考依據或線索,但由于帶有主觀評估成分,并不能完全代替臨床醫生的診斷。“只有源于就診患者如實反應近期的情緒狀態,準確性才會相對較高。”
如果一個人出現以下幾種反常反應,就應該去咨詢心理或精神科醫生。第一,自身前后性格和行為模式出現明顯改變;第二,出現一般人群沒有出現的異常現象;第三,社會功能急劇下降,身體狀態卻沒有出現明顯變化。
無論是從中醫還是西醫角度,都認為軀體癥狀與心理疾病存在聯系,即情緒問題會通過軀體癥狀的形式表達。67%的抑郁癥患者可能擁有各種各樣的軀體癥狀,主要表現為部位不定、性質不定的游走性疼痛,也可能出現內臟器官功能抑制的狀態。
人有七情六欲,出現情緒波動屬正常行為,大腦在面對外在事件時會做出相應的思維和情緒反應,但反應應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如果情緒超出自身調節能力,對軀體狀態、生活質量、社會功能等造成明顯影響,就需要去判斷它是否構成病態情緒。“對于一些病態情緒,我們要主動地去感知它。”
感知它之后,積極尋求“三個助”。第一個助是“自助”,采用自我調節的方式幫助自己解決情緒問題;第二個助是“他助”,主動尋求家人、朋友或專業心理精神科醫生的幫助;第三個助“互助”,建立起抑郁癥患者之間的互助群體。
根據調查顯示,心境障礙的終身患病率占成年人的7.4%,年患病率達4.1%。“抑郁情緒”與“抑郁癥”的程度不同,要區別對待。如果達到的抑郁癥標準,就要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單純的鼓勵和心靈雞湯起不到任何作用。“你不是抑郁癥患者,不能體會到抑郁癥的痛苦,這種感覺只有患者本人和精神心理科醫生能夠深度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