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超過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6成以上的90后覺得睡眠時間不足。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孫洪強認為:“正常成年人的睡眠時間建議為每天7-9小時,在保證睡眠時間的前提下,還要關注睡眠的質量。”
如果前一天睡不好,第二天要不要午休?“午休因人而異,根據自己的習慣決定是否午休或午睡。一般情況下,不要刻意去補覺,按照日常習慣睡眠就可以了。如果選擇午休,建議不超過30分鐘,20分鐘左右比較合適。午休時間太長,醒后會有疲勞感。”
智能穿戴設備運用加速度原理,結合睡眠算法,監測睡眠狀態,判斷指標并不全面,因此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指標,只能作為娛樂或參考。“不能因為它顯示的數據,就擔心、焦慮、緊張,反而影響睡眠。”診斷睡眠疾病需要使用標準的多導睡眠監測儀,根據腦電、心電、肌電、皮電、口鼻氣流、胸腹帶等多項指標對睡眠進行全面的監測與評估。
互聯網醫療的出現,縮短了地點與地點間的距離,加快了信息間的傳遞,拉近了醫患間的關系。特別是在疫情期間,互聯網對復診病人就診的幫助效果顯著。
目前,失眠患者首選治療方法為“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患者每周來醫院1次,每次1小時左右治療時間,連續堅持6周,通過反復訓練打破不良的條件反射,使“上床”與“良好睡眠”之間建立起新的條件反射,從而改善失眠問題。這種療法耗時較長,部分患者路途遙遠,導致依從性較差,影響了治療效果。
隨著“數字療法”的出現,為失眠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通過下載的APP或小程序,對失眠癥狀進行干預,盡管不能完全替代面對面診療,但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部分人的失眠問題。
互聯網移動時代,越來越多人患上了電子設備上癮癥,特別是對手機的依賴。孫院長指出,醫學上稱為依賴一定要具備兩個特點,以“手機依賴癥”為例,使用手機時會產生愉悅或放松感,無法使用手機時輕則焦慮,重則煩躁不安,有沖動行為。
抑郁,已成為當前社會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根據《2022 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中國有高達9500萬抑郁癥患者,疫情的影響也讓這個數字繼續增加。情緒低落等癥狀持續兩周以上,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學習狀態,就到達了抑郁癥的診斷標準。
“得了抑郁癥其實并不可怕,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可以治療抑郁癥,而且能夠治好。即使抑郁復發,還可以找醫生調整藥物,排除心理因素和其他原因,抑郁一定是可治可防的。”節目最后,孫院長反復強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