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柳昌林、周凱
臨近春節,記者在重慶市永川區走訪發現,隨著“一表通”改革有效減輕了“指尖”上的負擔,基層干部走村入戶明顯增多,和群眾更近了。
“李姐,最近身體還好吧?有啥困難嗎?”一大早,中山路街道辦事處干部羅倩來到孫家口村看望脫貧戶李健。
李健的丈夫因病去世,兩個女兒在讀大學。“政府解決了孩子學費問題,還免費送我雞苗、鵝苗搞養殖。我有時感到孤單,這一兩年干部來看我的次數更多了,陪我‘擺龍門陣’,很感謝他們。”51歲的李健對記者說。
看望完李健后,羅倩又來到村里一處院落,給村民們宣講松材線蟲病防控知識。“曉得了,曉得了!”村民們見到羅倩就像見到老熟人,聽得很認真,很快一個上午就過去了。
羅倩(中)走村入戶給村民們宣講松材線蟲病防控知識。新華社記者 周凱 攝
深入基層是羅倩現在的工作常態,但在前兩年,她卻被各種報表所困擾。
“我在街道負責農村工作,要對接農業、水利等多個部門,以前每年處理年報、月報、周報等各種報表200多張。因為報表太多,我超過三分之二的工作時間是在辦公室收集數據、填送報表。不少干部和我一樣,曾因填送各種報表耗費大量時間精力。”羅倩說。
她告訴記者,此前因部門之間缺少統籌,很多報表是重復的。有的臨時性報表要得急,相關部門在群里發通知,上午發下午就要。有的部門還要求報紙質件,需要簽字蓋章,十分繁瑣。
中山路街道是永川區人口最多的街道,常住人口42萬多人。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劉佳介紹,以前街道月均處理報表110多張,280多名街道、村(社區)干部中約有80人負責報表工作,平均處理單張報表時間為2小時,成為基層干部很大的負擔。
為改進信息報送工作,讓基層干部從各類報表中“解脫”出來,2023年4月永川區啟動“一表通”智能報表改革,對各部門下發給基層的報表進行全面梳理、合并;同時應用大數據技術開發相關軟件,除必要的紙質件外,報表統一在軟件里下發、填寫、報送,實現了各類數據互通共享。
“一表通”改革有力解決了基層報表令出多頭、隨意重復等問題。在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劉佳指著大屏幕上的“一表通”數據說:“現在我們月均處理報表數減至15張,承擔報表工作的干部減至8人。只需按要求在軟件上更新相關數據即可,處理單張報表平均時間減至10分鐘。”
中山路街道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新華社記者 周凱 攝
“指尖”之變帶來了作風和狀態之變。中山路街道辦事處專門安排22名干部下沉到小區、商戶和企業,了解情況,解決問題。
孫家口村村干部羅亞以前幾乎每天都要花半天時間處理各種報表,如今在“一表通”軟件上查看通知、更新數據只需花幾分鐘。她說:“村干部有更多時間服務村民了,街道干部也三天兩頭下村來。去年羅倩下村看到有段道路破損,上報后很快就修好了。”
數據顯示,“一表通”改革以來,中山路街道信訪總量同比下降11%,永川區群眾投訴辦理效率提升26.4%。2024年,永川區“一表通”改革在重慶市全面推廣。
據了解,永川區目前正積極升級“一表通”相關技術和管理機制,進一步簡化報表操作,探索數字技術賦能基層工作考核督察、干部評價等,以數字建設助推基層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