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賀節日,似乎是人們樂此不疲重復去做的一件事。對大多數人而言,過節帶來的儀式感,可以讓身心得到休整,讓生活得到調劑,讓彼此得到重視。而春節,則是人們心靈得到充分休憩的最佳節點。
煙火人間,溫暖如初
重慶人的年,宛如重慶人的性格一般“炙熱”。從“殺年豬”到“熏臘肉”再到“打糍粑”,無一不在用升騰的熱氣,闡釋著煙火人間的幸福溫度。
“今年的年豬兒比往年都拽實,有300多斤”徐老師一邊用剛燒開的開水沖刷著案板上的年豬兒,一邊樂呵呵地說,“用年輕人的話來說,殺年豬兒有點像開盲盒,年豬兒越肥我們越高興,因為那承載著大家明年過個肥年的美好期盼。”
用年豬熏制臘肉,也是徐老師每年過年前必不可少的籌備工作之一。
“以往兒女都還沒成家,臘肉熏七八十斤就算很多了。如今,兒女都已成家,算上人情往來,一年至少得備一百二三十斤。”話音剛落,徐老師便開始尋找紙筆,并反復念叨“女兒兩只豬蹄、15斤臘腸,兒子兩只豬蹄、半邊豬頭肉、20斤五花肉......”生怕自己遺漏一處。
上午忙活完年豬兒,下午徐老師和家人又開始開灶燒火蒸糯米。“原本計劃等幾天再打糍粑,但女兒今天回來了,剛出爐的糍粑又軟又糯,她從小就喜歡。”提及女兒,徐老師臉上總是洋溢著寵溺的笑容。
對徐老師而言,“年”是一年中最溫暖、歡喜的時刻,因為年,平日里覺得喧鬧的汽車的疾馳聲與鳴笛聲,也都悅耳動聽了起來,只因為那是親友歸家、闔家團圓的樂章。
年年在變,年年不變
在奔騰不息的時間長河中,“年”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穩穩地托舉著人們內心深處對于生活、親情、文化以及民族認同的諸多情感與信念。當舊年的日歷漸漸翻到最后幾頁,生活便開始顯露出年的色彩。而“年年在變,年年不變”則是大家對“年”最深刻的感受。
對四川綿竹的張玲(化名)來說,生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但自己對家鄉的自豪感從未改變,特別是逢年過節、人們歡慶喜事之際,這種自豪感則更加強烈。
“綿竹雖然是縣域城市,但城市魅力十分突出”這是張玲對家鄉最直接的評價,那份家鄉自豪感,便是來源于綿竹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濃厚的文化魅力。
張玲分享,“綿竹年畫、劍南春酒和趙坡茶是‘綿竹三絕’,也是彰顯綿竹城市魅力的核心組成部分。除了日常活動宣傳,讓‘綿竹三絕’被更多人看見,中國人對年的獨特情結,也成為‘綿竹三絕’影響力持續擴大的催化劑。”
比如綿竹年畫,“春節貼年畫是重要的民俗內容,綿竹年畫以吉祥喜慶、民間傳說、鄉土生活等為主調,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特色,從祈福納祥到文化傳承,從增添節日氛圍到體現地方審美趣味,從飽含工匠精神到不斷創新發展,綿竹年畫成為越來越多人慶賀新年活動的載體之一。”
比如劍南春酒,“唐時宮廷酒,今日劍南春”的美譽早已傳遍大江南北,不管是日常飲酒還是宴席用酒,這一縷穿越千年的醇香不斷走進千家萬戶,是人們奔赴幸福的堅定選擇,也是人們生活美好的重要見證。
“逢年過節,家有喜事,我們家都必喝劍南春,對我們來說那不僅是一種儀式感,更是一座表達情感的橋梁。美好的事配上美好的酒,除了讓生活更美好外,更讓我們對彼此的情感更加濃烈,因為舉杯間,與濃郁酒香一起充盈內心的正是親友間的真切祝福與深切關懷。”
今年春節,張玲除了提前定好年畫樣式外,已經提前購置了5箱劍南春水晶劍作為新年用酒。“貼年畫是我們過年必不可少的儀式感,過年與家人圍桌而坐,飲酒話家常也是非常令人期待且安心的時刻。”張玲滿懷期待地說。
萬物藏美,皆值期許
“豫園民俗藝術燈會”是大部分上海人過年的固定打卡地。2024年“豫園民俗藝術燈會”通過四大門頭、五大場景打造出深海與河圖之象,呈現出生肖龍與海洋動植物交織的奇境一直被游客們津津樂道。2025年,燈會又將以“萬物美好,眾生奇妙”為主題,通過各種燈組和場景展現叢林包羅萬象、生機勃發的神奇景象,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和諧共處、美美與共”。
張先生是上海本地人,已從事能源行業5年有余。今年過年,與妻兒一同觀賞豫園燈會,便在張先生的春節出游計劃中。
“今年的豫園燈會與自己還頗有淵源,除了依舊能一覽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和近距離感受民間傳統制燈匠人精美技藝外,‘山海奇豫記·叢林篇’還鏈接了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并將與寧波周堯昆蟲博物館合作推出‘綠色探秘’之旅,通過現場科普互動等形式,為游客們開啟一場兼具知識與趣味的綠色環保燈會,對強化孩子保護生態環境意識具有特別的教育意義。”
“這也是自己把工作前置的原因之一,既和家人一起享受了節日歡愉,又可以給小孩帶來示范意義,何樂不為。”
而在云南,家家戶戶則會掛甘蔗、貼甲馬與鋪松毛。
春節前夕,云南的李娟(化名)一早便和媽媽去市場上買甘蔗。對年滿30歲的李娟來說,集市與家的距離,早已不是兒時記憶中那般遙遠,如今從家步行不到十分鐘便可抵達,但自己期待過年的那顆心依舊如兒時般躁動。
“越長大越享受和媽媽一起趕集的時光,看著媽媽不停地游走在諸多攤位采買我們喜歡的吃食的身影,那一刻,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一種被人悉心關懷的溫馨感從心底噴涌而出,真的特別治愈。”李娟說。
“每次過年,從集市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媽媽一起將買好的甘蔗倒放在門背后,寓意生活從頭甜到尾。今年過年,媽媽還特別多說了一句,愿我們事業也能一節更比一節高,迎來更好的發展與收獲。”
“那一刻,我真的沒繃住,眼淚直在眼里打轉。2024年自己事業特別不順,但是從未和媽媽講過。害怕她擔心,所以每次回家我都小心翼翼遮蓋那些煩悶情緒,自以為一直隱藏得很好,沒想到還是被媽媽發現了。想著她默默承受著對我的擔憂,心里就特別難過。”李娟懊悔地說到。
今年,李娟也暗自下定一個決心,試著向家人講述一些煩心事,讓父母那份小心翼翼的愛回歸到最初始的模樣。
“年”,是歲月的節點之一,更是情感匯聚的溫暖港灣。它用團圓、歡笑、濃濃的煙火氣,編織成了人們一年中最溫暖的時光,讓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中,可以停下腳步,盡情感受親情、期待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