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幸福無比具象。
它是下班族通暢無礙地停車,是孩童目光所及皆妙趣橫生,是居民優哉游哉地漫步濱江公園……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2024年初,重慶市發布推進“錯時共享”停車泊位建設、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等15件重點民生實事,要求各級部門和單位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滾動實施好15件重點民生實事,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高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
伴隨著一件件民生實事擲地有聲,民聲和民生“雙向奔赴”,美麗山城的幸福味越發綿長。
獲得感更加充實
推進“錯時共享”停車泊位建設,完善小微停車場管理機制和技術標準,新增“錯時共享”停車泊位4.5萬個,是重慶市2024年15件重點民生實事之一。
所謂“錯時共享”停車泊位,就是將晚間、周末等特定時段空閑的車位充分利用起來,引導周邊市民錯時停車,從而盤活既有停車場資源,解決群眾停車難問題。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盤活“錯時共享”停車泊位5.3萬個。
2024年6月7日,位于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的明月湖一帶改造后綠意盎然。圖/王全超
新增“錯時共享”停車泊位的舉措,讓家住重慶高新區白市驛鎮荷塘月色小區的李先生終于告別了“搶車位”的日子。
“我們小區比較老舊,停車位很少,下班回家后停車全憑運氣。”說起曾經的“停車難”,李先生叫苦不迭,有一次因為不慎擋住其他車輛,他大半夜還要下樓挪車。但現在,李先生再也不必擔心。每天晚上7時左右,下班回家的李先生只需將車開到離小區約500米的鎮政府停車場,停好車后走回家即可,“有車位能停車,感覺很安心”。
原來,為緩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問題,2024年重慶高新區城市建設事務中心經過多方協調,將鎮政府專用停車場的85個停車位在每天18時至次日8時“錯時共享”給周邊居民。
“過去,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停車場往往只對其內部人員開放,下班時間車位空置,而附近居民下班后卻經常‘一位’難求,這是對停車資源的浪費。”重慶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4年以來,重慶不斷推進符合條件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將專用停車資源對外開放共享,盤活停車資源。
辦好“一件事”,從而解決“一類人的事”,僅僅是停車這件小事,就讓李先生和周邊居民獲得感滿滿。一年來,重慶辦實辦好民生實事,把繁瑣的“身邊事”辦成老百姓可知可感的“幸福事”。
對于“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服務提升”“中心城區軌道站點步行便捷性提升”等其他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一組扎實的數據同樣給予回應:2024年重慶完成軌道站點步行便捷性提升項目13個;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620個,同步改造提升“一老一小”等社區配套設施1700余處、加裝電梯1400余部。
一個個暖心變化,讓老百姓臉上笑容更多、心里更美。
幸福感更可持續
在重慶市渝中區紅巖公園,幸福有“一米”高。
“一米高度”是兒童的觀察視角。當人們俯下身子,從“一米高度”看去,映入眼簾的既有孩子眼里的世界,更有悄然凝聚起的“兒童友好”理念,這些理念關乎城市的生機和未來。
隆冬傍晚,紅巖公園里兒童扎堆,歡聲笑語接連不斷。2024年,紅巖公園管理部門以“一米高度”視角對公園重新進行了設計,新設了多種兒童游樂設施,還新增了第三衛生間、高低洗手盆和兒童馬桶。
“在此基礎上,公園還配套陽光大草坪,充分考慮周邊植物景觀搭配,以觀花、觀果植物藍花楹、紫薇、楊梅、香泡等為主,引導兒童在游樂的同時增進對植物的認知了解。”渝中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紅巖公園,處處體現“兒童友好”理念。
這正是重慶市2024年15件重點民生實事之一——建設城市公園,目標是建設100個口袋公園,對100個現有公園進行適老化和適兒化更新提質改造,建設10座體育公園。一年過去,目標圓滿完成。
和“一米高度”一樣,在城市的發展脈絡中,往往有一些城市“邊角料”容易被忽視,重慶的應對之策是用“綠色”守護山城幸福感。
2024年重慶提出重點實施城市綠蔭工程,包括實施街頭綠地提質面積100萬平方米,山城綠道建設長度100公里。經過一年努力,重慶實施街頭綠地提質項目102個、面積120萬平方米,建設山城綠道119公里,超量完成目標任務。得益于此,市民可在騎行環道上縱覽綠意,在濱江公園里放慢生活節奏,在竹林輪渡的燈影槳聲中感受山水韻味。
不僅如此,“治”此青綠的幸福感也彌漫在重慶大大小小的鄉村。
過去,鄉村的黑臭水體如同一道道傷疤,污染環境的同時也影響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如何為鄉村“祛疤”,還水體清凈?重慶市將“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攻堅”寫入2024年重點民生實事清單,并發布“關于開展消除城鄉黑臭水體專項行動的決定”第6號總河長令及《重慶市農村黑臭水體清零區縣創建工作方案》。
截污控源、生態修復、清淤疏浚……2024年重慶共動態排查建檔農村黑臭水體1255個、面積299萬余平方米,累計完成治理1187個,消除黑臭面積約286.2萬平方米,約71.68萬村民受益,26個區縣已初步實現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
這些尋常小事的不斷優化升級,讓重慶這座山水之城在現代化進程中綻放出更加迷人的生態魅力,也讓市民的幸福感更可持續。
安全感更有保障
1月19日,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的居民紛紛走出家門,感受冬日暖陽。隨著九龍坡城市更新進程不斷推進,處在核心地段的民主村社區甩掉“臟亂差”的標簽,成為如今社區與街區有機融合的典范。
2024年6月,改造后的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煥然一新。圖/黃偉
“變化太大了。”居民陳代蓉感嘆,馬路鋪上新地磚、樓梯裝上欄桿、晚上有夜燈。不僅如此,2024年以來,社區還多了不少智能化設備,社區會客廳旁的2臺“熊貓”機器人便在其中,一氧化碳、氨氣、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濃度,在它們“臉上”一覽無余。
這兩臺機器人是九龍坡區城市管理局依托“智慧市容環衛”平臺打造的化糞池安全監控智能系統,機器人除了能24小時智能監測有害氣體外,其臭氧消殺系統還能優化環境。
“當氣體濃度達到閾值時,機器人的交互界面上就會顯示濃度,并向管理人員發送預警信息。”九龍坡區城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隱藏在城市地下的化糞池,是城市“呼吸”的重要支撐。2024年,重慶市聚焦民生保障,將地下“有限空間”安全監測整治納入15件重點民生實事,如今一年時間過去,成效如何?
重慶市墊江縣2024年安裝50臺化糞池安全監測系統,完成500個窨井蓋專項整治;江北區2024年新增50套化糞池在線監測設備,基本實現化糞池智能監測全覆蓋;潼南區強化商圈、廣場、農貿市場等人流密集區域的監測管理,實現化糞池風險隱患實時監控預警……
從街頭巷尾的閑談到鄰里之間的守望,安全感如春風化雨,在全市悄然蔓延、穩步提升。
2025年1月,寒風貫穿重慶市巫溪縣文峰鎮燕嶺村,綠色護欄沿著蜿蜒山道豎起了一道安全屏障。這1.2公里長的安全防護欄正是重慶市2024年重點民生實事“實施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的生動落點。
巫溪縣山高坡陡,部分道路臨水臨崖,安裝安全防護欄尤為重要。“2024年我們共完成150公里以上的生命安全防護工程,切實把民生工程辦實辦細辦好。”巫溪縣交通運輸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唐慶介紹。
提升群眾安全感是一項系統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像一個個零部件,只有每一個都動起來才能讓系統高效運轉。這些讓人“安全感滿滿”的事項,都被納入15件重點民生實事清單,并落地落細。僅以安全防護欄為例,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計完成農村公路安全防護工程4000多公里。
如今,這些重點民生實事正從群眾的“心愿清單”,逐一兌現為“幸福賬單”。
認同感更加強烈
把閱讀課送到家門口,手把手教家長科學帶娃,增加親子互動時長,鍛煉孩子動手社交能力,讓孩子度過一個繽紛假期……連日來,位于重慶市綦江區文龍街道代家崗社區的“渝好空間”,成為寒假期間家長孩子的熱門“打卡”地。
2024年,重慶市開展了首批24個“渝好空間”示范項目,代家崗社區也在其中。
“有很多像我們一樣的雙職工家庭沒有時間帶小孩,而‘渝好空間’為孩子們提供了學習、娛樂的場所,極大減輕了家長負擔。”居民陳燕點贊道。
打造“渝好空間”作為重慶市2024年重點民生實事之一的“開展婦女兒童綜合服務體項目建設試點”細分工作,首批已全部建成投用,開展特色服務1650余場,服務婦女兒童6.3萬人次。目前,第二批24個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
事實上,不僅是婦女兒童,15件重點民生實事還將嬰幼兒、青少年、殘疾人等“最柔軟的群體”全部包羅——
在大力發展嬰幼兒照護服務方面,截至2024年10月,全市托育機構達2357個,托位數12.94萬個,包含社區嵌入式托育、用人單位辦托、家庭托育點、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幼兒園托班等多種模式,提前并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在深入開展殘障人士關愛服務提升行動方面,2024年全市建設“渝馨家園”137家,新增殘障人士就業2230人,實施困難重度殘障人士家庭無障礙改造7225戶、開展殘疾兒童康復救助1.2萬人次、殘障人士輔助器具適配2.7萬余人,超額完成目標任務。
在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2024年重慶市將“童心相伴”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服務項目納入重點民生實事,成為全國首個將困境兒童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關愛納入重點民生實事的省級政府。2024年,全市累計開展團輔活動2104場,惠及困境留守兒童16萬人次。
“重慶是座暖心的城市,生活在這里,我們感覺很自豪、很幸福。”這樣的話語,時常回響在耳畔。
一件件民生實事,匯聚民心、關乎大局。重慶不斷將民生領域的“關鍵小事”辦成百姓心頭的“暖心大事”,用實際行動書寫幸福溫暖的民生答卷,推動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不斷攀升。
作者:王雪 別致 汪茂盛
原標題《民生為大——從辦好2024年重點民生實事看“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重慶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