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足區聚焦不同領域、不同部位治理需求,整合社會各界治理力量,在全區2344個實體網格的基礎上,建立線上微網格3504個,并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自治為基礎、以智治為支撐、以服務為保障,不斷推動“構建線上線下‘雙網格’聯動化解風險機制”走深走實,服務網民近75萬人次,繪就了基層治理五色畫卷。
黨建引領,激活基層治理“紅色”細胞
“你看,我們這些老黨員也趕上你們的新時尚了,我也是網格云組織的一員了。”大足區的老黨員張先平喜滋滋地跟大伙兒炫耀他的“新身份”。
按照“黨建統領、區域聯動、共治共享”工作模式,大足區在網格上搭建“云組織”,廣泛發動機關、國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和群眾個體“進云”,設立小區黨組織128個,網格黨組織2469個,通過黨組織全覆蓋,實現“網中有組織,云端有根基。”
大足區持續推動黨的“神經末梢”和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深度融合,探索“黨建+網格”新模式,將黨組織建在網格上,創新實施并升級打造“云號手”特色應用場景,將全區規范設置的2344個網格、3504個微網格納入“云號手”應用場景,搭建“集中鳴號、定期吹號、隨機吹號、量力接號”四大模塊,按照“三事分流”原則,推動形成群眾有反映、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的治理閉環,激活基層治理的“紅細胞”。
“云號手”貫通了網格與微網格,構建起與線下五級組織架構相同的“區、鎮街、村(社區)、網格、微網格”五級組織架構,實現了線上線下一張網。微網格端鏈接著“云號手”志愿者的主要力量之一——網格N力量。通過散落在基層各個角落的N力量,可以第一時間接收群眾信號,集中資源辦事。“云號手”特色應用上線以來,用戶已超過26萬人,2.9萬余名黨員、群眾注冊成為志愿者,累計解決群眾反映問題訴求5.6萬余個。
智慧賦能,打造基層治理“藍色”科技
在“1中心4板塊1網格”運行機制下,有機融合“141”基層智治平臺,成為“雙網格”管理的平臺支持,實現線上線下“雙網格”聯動,形成數據共享、管理優化、治理提效的基層治理工作模式。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對網格內的人、地、事、物、情、組織等要素進行精細化管理,實時掌握網格居民的思想動態、矛盾糾紛、服務需求等信息,做到“一屏統攬”“一鍵智達”,提高了網格治理的效率和精度。同時,通過智能預警、智能分析等手段,提前發現和處置潛在的風險隱患,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
慈航社區的專職網格員張小南一早就接到社區李女士的微信求助,稱其母親可能獨自在家不慎摔倒了。“我們這邊有個婆婆可能在家摔倒了。”張小南迅速將這一情況通過“141”基層智治平臺上報至社區基層治理指揮中心。收到相關消息后,指揮中心立刻指派相關工作人員,前往李女士家中核實處理,成功對老人進行了救助。
大足區不斷增強兩級治理中心協同能力,加快打造智慧“城市大腦”,為指揮決策提供科學數據支撐,不斷強化區帶鎮街工作,持續優化“141”基層智治體系持續推進線上網格服務管理系統接入,數字賦能線上網格工作,不斷提升網格員工作質效。目前,全區已接入線上網格群2422個,已實現27個鎮街、309個村社全覆蓋。
網格辟謠,構建基層治理“清朗”空間
“大足印象燃起來了,整棟樓都被燒了。”
“是不是哦。”
“抖音上面都有視頻,好大的火。”
“今天晚上社區群里一直嘰嘰喳喳討論個不停,這是不是真的哦?”11月26日晚, 紅星社區網格員王麗向街道工作人員反映微信群里大家正在討論“大足印象疑似發生火災”。區委網信辦接到消息后,立馬進行查證,確定大足印象未發生火災事故,網傳信息為謠言。隨后立即制作辟謠短視頻安排網格員進圈入群擴散辟謠。
大足區依托雙網格工作機制,建立起快速響應的“區域/行業辟謠+網格傳播+圈群推送”網絡辟謠工作模式。運用先進技術手段,建立網絡謠言監測平臺,實時監測和分析網絡信息,識別篩選謠言信息。結合全市網絡舉報工作會議暨全市網絡辟謠聯動機制第一次全體會議精神,區委網信辦正探索打造“網格正能量·真相大家說”網絡辟謠品牌,開發定制微信小程序實現謠言線索舉報、科學常識學習、積分點券兌換等多個環節構建網格辟謠閉環。
“今年以來,我們開辟了網絡辟謠的專題業務板塊,充分發揮‘雙網格’的積極作用,讓網格員擔任辟謠大使,調動網格員參與網絡謠言治理的積極性。”區委網信辦張祎對網格辟謠品牌的建立充滿了信心,“‘網格正能量·真相大家說’網絡辟謠品牌的建立,讓‘一鍵辟謠’成為網格員的基本功,手機一點就能將辟謠信息通過萬千網格送到群眾身邊,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圈群辟謠的傳播面和精準性,讓謠言止于智者,真相流入網格,共同營造‘清朗’網絡空間。”
“三呼三應”,鏈接基層治理“橙色”紐帶
大足區積極建立雙網格工作流程圖,推動照單履職、對單考核。以服務意識為導向,以專業力量為支撐,發動網格員、社區民警、基層婦聯執委及物業代表和志愿者等組成雙網格管理志服務團隊,圍繞城市社區治理,探索打造“三呼三應”雙網同頻經驗做法,落實網格力量橫向聯系對接機制,積極開展“進圈入群”,通過圈群覆蓋社區居民,讓治理資源走出傳統行政架構的束縛,下沉到星羅棋布的基層線上網格中,實現“有呼必應、一呼百應、未呼先應”。
“醫保怎么交?”“公租房申請需要提交哪些資料?”這些居民的身邊“小事”動動手指就能在線上網格微信群立即得到網格員的快速回應,網格員也能結合日常巡查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方便提供快捷、優質的網格服務。
“現在我們有啥子事都不用去社區,直接群里面問,他們啥子都曉得!街道的、婦聯的都在群里面,有啥子立馬就給你解決了,好方便哦。”三教社區的王老太剛剛通過微信群解決了養老待遇打卡的問題,對雙網格線上服務贊不絕口。
今年以來,大足區通過線上網格,答疑解惑260余次,緊急信息進圈入群150余次,網絡圈群辟謠200余條次,反詐宣傳360余條次,收集民生訴求、民情反映等事項5000余條,辦結率99.9%。
風險預警,守護基層治理“黃色”防線
依托線上網格,大足區不斷完善“雙網格”風險預警機制,發動網格員、網評員、物管員、村民小組長組成風險感知哨點,對線上線下風險隱患實施捕捉,實現一個網格群就是一個堡壘,一個網格員就是一個偵察兵。
在今年持續高溫天氣下,通過“雙網格”風險預警機制累計發布防火、防暑、水電氣訊領域相關風險預警信息3000余條,發布防騙反詐、社會治安領域相關預警信息1000余條,不但幫助市民提早感知風險,適時應對,還通過監測預警,成功守護了市民的人身財產安全。
“我上午是接到一個電話,說我信用卡有問題,喊我點啥子鏈接哦。”直到社區民警和網格員上門,家住綠地海棠灣的溫女士才得知自己險些遭遇電信詐騙。
“我們是從系統看到預警信息,監測到你疑似遭遇詐騙,專門過來核實的。”在確保了溫女士并沒有點擊鏈接有轉賬行為后工作人員又對溫女士進行了反詐宣傳后才放心離開。
風險預警機制的建立,讓基層線上線下風險感知更加靈敏,線上線下風險化解能力更加有力,網絡輿情應對處置更加有效。今年以來,通過“雙網格”風險預警機制,將風險隱患化解在前端,及時發現線上線下突發事件和苗頭性、敏感性輿情440余起,輿情圈群發現率達90%,90%以上輿情在1小時內發現,區實體部門快速聯動處置,閉環管理,線下突發敏感案事件上網率同比下降12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