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羅霄山,滔滔贛江水。
贛州,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主體和核心區域。踏上贛南大地,瑞金、興國、于都、石城、會昌、安遠、尋烏,一個個紅色地標,串起一段氣壯山河的歷史。
在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平均每1公里就有3位贛南子弟倒下。蘇區時期,參軍參戰的贛南兒女有93萬余人,占當地人口1/3……90多年前,正是包括贛南在內的廣大老區蘇區孕育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
老區振興,贛州示范。贛州全市上下正著力推進紅色資源活化利用,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以紅色脈動賦能老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頂層設計系統謀劃 激活老區高質量發展紅色引擎
紅色資源是不可復制、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政治資源。
“贛州紅色資源多而散,主要分布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偏遠鄉村,資金不足,保護修繕的難度大”是擺在贛州紅色資源保護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我們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守好革命文物安全底線。”贛州市紅色資源保護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開始施行的《贛州市革命遺址保護條例》,成為江西省最早實行革命文物保護條例的設區市。全市18個縣(市、區)全部納入國家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革命遺址整體保護利用成為全國樣板和示范工程。
摸清紅色資源家底是保護好紅色資源的前提。據統計,贛州各級革命類文物保護單位413處515個點。市級以上愛教基地100個,省愛教基地18個,全國愛教基地6個,總數居全國第一方陣。全市已登記的可移動革命文物15493件(套),紅色標語3339條,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05處。
一棟棟老房子、一個個紀念館、甚至一條條字跡斑駁的標語,無不記錄著、見證著、講述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犧牲與奉獻。
保護好、用好用活紅色資源,是歷史之責、時代之需,更是當務之急。贛州市大力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出臺了《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編制《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規劃》《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贛州段建設保護規劃》《贛州市紅色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在市、縣成立紅色資源保護發展中心,搭建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四梁八柱”等。
2024年,贛州立足市級層面對全市紅色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再部署、再推進,出臺《贛州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印發《推動贛州市紅色金融工作發展實施方案》;設立2000萬元市級文物和革命舊址保護專項資金,統籌推進全市革命文物保護工作……
以文興旅融合發展 打造全國著名紅色旅游目的地
入夜時分,“紅旗飄,軍號響,子弟兵,別故鄉……”慷慨激昂的旋律,蕩氣回腸的朗誦,情景音舞史詩《長征組歌》又一次在贛州長征大劇院上演。
該劇以原作為依托,以情景再現、音舞融匯的全新演繹方式呈現,是一部全景式記錄長征全程、多形態展現長征精神的演藝劇目。自7月1日推出后,場場爆滿。“白天逛宋城感受宋城文化,晚上看《長征組歌》傳承紅色基因,體驗感拉滿!”來自廣東的游客李女士說。
2024年7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之際,情景音舞史詩《長征組歌》在贛州長征大劇院成功首演。
近年來,贛州市著力將紅色資源稟賦轉化為旅游業態發展的資源要素,致力于打造全國著名紅色旅游目的地,讓紅色文旅產業“火”起來。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贛州市堅持項目為王,打造爆款產品,持續壯大紅色旅游實現融合發展。高標準打造了贛州方特、會昌戲劇小鎮等紅色文旅項目,現有紅色旅游A級景區12家,其中5A級旅游景區1處,4A級旅游景區8處;納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處。
大力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贛州段建設,22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8.5億元,已全部完工并投入運營,其中瑞金紅井遺址成為紅色旅游“爆款”產品,長征歷史步道于都、瑞金示范段成為紅色旅游的熱門打卡地,一批重點展示園和以長征步道為串聯的展示帶基本建成,2024年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400萬人次。
在于都縣,大型文旅史詩《長征第一渡》同樣火熱“出圈”,成為紅色旅游發展新名片。該劇以長征為主題,再現了那段艱苦而輝煌的長征歲月。其舞臺裝置科技含量十足,整個舞臺近乎360度的旋轉、傾斜,為劇中情節提供了緊張、逼真、驚險、刺激的氛圍。
2023年3月21日該劇首演以來,成功演出300余場,觀看人數超過19萬人次,帶動了于都縣紅色旅游由“過境游”到“過夜游”的轉變。“新時代下‘紅色旅游+’的新路徑探索——江西于都打造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被評為全國紅色旅游發展典型案例。
用活紅色文化資源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從江西于都縣城向南行駛36公里,至祁祿山鎮金沙村,下車穿過一座小橋,郁郁蔥蔥的山嶺下,一條小道出現在眼前。這條小道名為“紅軍長征小道”。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南下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之前,其中一支部隊就是從這里秘密出發。
祁祿山紅軍小道
如何讓深厚的紅色文化發揮最大價值?于都縣祁祿山鎮將紅色與文旅、研學有機結合,推出以“重走長征路”為主題的精品線路,走出一條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新路徑。自從“紅軍長征小道”開發以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打卡,僅去年接待量就達30多萬人次。
“我們把紅軍長征小道沿途幾個村串聯成線,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帶動農家樂、民宿等業態發展,以及蜂蜜、油茶等特色農產品銷售,村民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祁祿山鎮黨委副書記謝銳介紹,該鎮還計劃采取“企業+合作社+村民”模式,進一步做大紅色旅游產業。
這是贛州市用活紅色文化資源,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的一個縮影。
石城縣橫江鎮,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秘密金庫所在地,也是原中央蘇區直屬太雷縣蘇維埃政府舊址所在地。近年來,該鎮以實施“紅韻橫江”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堅持以紅色基因為牽引、以產業為依托,一邊打造紅色教育基地,一邊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促進農旅、文旅融合發展,繪就了一幅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新畫卷。
定南縣龍頭村,龍頭圩毛澤東舊居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該村以黨建為引領,立足紅色資源優勢,精心布局紅色名村建設。如今,在“紅色”引領下,龍頭村不僅充分釋放紅色資源“育人”效能,還大力發展生態養殖產業,引進竹制品加工廠、客家燙皮制作廠等產業。同時,緊扣“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鄉村振興目標,鄉村環境也由“干凈整潔”向“生態宜居”轉變,民風、鄉風展現出文明新氣象。
…………
近年來,贛州市精心打造一批紅色底蘊深、引領作用好、經濟實力強的紅色名村,推動紅色名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紅色名村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示范村。
知所從來,方明所往。通過守好、用活、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紅色基因在這里融入血脈、代代相傳,為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不斷譜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趙瑞明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