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鄉野茶食”庭院。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12月5日電(李海嵐)大山大水的重慶有9000多個村落,7萬余個村民小組,鄉村常住人口超過900萬。如何讓鄉村治理有效,為村民幸福“加碼”?近年來,重慶市探索推行“清單制”“院落制”“積分制”等鄉村治理形式,堅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有效破解鄉村治理難題,走出一條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的鄉村善治之路。
“清單制”助力基層減負 激發鄉村治理高效能
基層負擔過重,不僅影響基層干部工作效率,也制約鄉村治理的整體效能。
如何創新舉措為基層減負,激發鄉村治理高效能?在重慶市渝北區,自治清單、協助清單、負面清單、證明清單“四張清單”,讓基層干部干事有標尺,干什么、不干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清楚明了,村委會行使職責更有依據、更有底氣。
據介紹,渝北區系統梳理村級組織自治具體工作23項,在全區行政村全覆蓋搭建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自治平臺,大力推行群眾說事、干部問事、集中議事、合力辦事、民主評事的“五事工作法”,讓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辦成為現實,有效激發了群眾參與村級事務的熱情。
“作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的村民委員會,過去‘啥事都要干’,大家工作有時候騰不出手腳,也找不準方向?!币幻甯刹空f到?,F在,全區各村有了“主業”清單,責任邊界厘清了,村級組織更能集中精力大力發展集體經濟,2019年至2024年上半年全區村集體累計實現經營性收入17億元、經營收益4.2億元,村集體經濟發展連續四年位居重慶市第一。
渝北區興隆鎮智慧種苗工廠。新華網發
“村里早期建設的養豬場管理不規范,群眾多次到村委會反映,但我們沒有執法權,只能對養豬場經營者進行勸說引導。”渝北區統景鎮遠景村干部游小峰表示。隨著“負面清單”的出臺,事情出現轉機。這張清單對執法事項劃出一道“紅線”,清單出臺不久后,在渝北區環保等多個部門的推動下,遠景村的養豬場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有了這個清單,我們就能對不合理的工作任務說‘不’,也能騰出時間精力做好我們應該做的工作?!苯y景鎮長堰村黨干部陳傳普對此感觸頗深。
“四張清單”厘清了基層組織職能邊界,疏通了基層治理“毛細血管”,有效激活了鄉村振興的“末梢神經”,真正把“事務清單”變成了“成績清單”。
數據顯示,自“四張清單”實施以來,渝北區發展特色經果林基地和生態林基地20萬畝、高山綠色設施蔬菜基地20.5萬畝,建成全國首個數智化無人果園,打造了大盛鎮“宿于·龍槐山院”、玉峰山鎮“龍門·璞村”、木耳鎮“白云·糧粟”、興隆“禮朝屋基·重慶院子”等一批特色精品民宿和藝術鄉村,2024上半年全區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29.6億元。
目前,“清單制”已在重慶各個區縣落地,覆蓋8600個村,覆蓋率97%以上。
這是2024年10月23日拍攝的重慶市長壽區鄰封鎮鄉村景象(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院落制”細化治理單元 有效促進鄉村發展
院落治理是鄉村治理最基本的“細胞單元”。重慶市鼓勵探索“院落制”,以自然村落為基點,每30戶左右設立“大院”,推選鄉村“五老”、新鄉賢等任“院長”,細化治理單元,破解村大面廣治理難題,有效促進鄉村發展、鄉風文明。
以重慶市長壽區為例,該區積極探索鄉村院落“微治理”,形成葛蘭鎮“灣長制”、新市街道“聚閑亭”、龍河鎮“灣落文化”等一批鄉村治理改革經驗,走出了具有長壽特色的新時代鄉村治理新路子。
“以前遇到什么問題要去村委會反映,現在有了‘灣長’,解決問題是越來越方便?!遍L壽區葛蘭鎮鹽井村的村民正在院壩里悠閑地聊著天。
長壽區鄰封鎮村民齊心自主設計修建的鄉村文化廣場。新華網發
一提起“灣長制”,村民們就有說不完的“漂亮話”。近年來,葛蘭鎮鹽井村圍繞人民群眾關切的堵點、難點問題,強化黨組織引領,注重資源整合,以“灣長制”為杠桿,制定《灣長管理制度》《灣長考核辦法》和《灣長辭退辦法》等規章制度,自上而下延伸觸角,自下而上發動群眾,有效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今年72歲的李興成是鹽井村4組陳家灣灣長,已連任9屆灣長,他在鄉村院落治理中扮演著多重角色:矛盾糾紛調解員、法制宣傳員、特殊人群關照員、社情民意信息員、環境衛生監督員、群眾事務代辦員等,充分發揮著聯系干部群眾橋梁紐帶作用,是實現“小事不出灣、大事不出村”的“關鍵人物”。
這些年,這些“關鍵人物”帶領著鹽井村的產業發展:利用農閑時間召開“院壩會”“灣落會”;與群眾商討并落實村級產業規劃;培育出一批土生土長的致富帶頭人;通過引領示范和共享技術、市場,全面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
鄉村院落治理,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長壽區龍河鎮以“灣落文化”為紐帶,以一餐“豆腐宴”、一場“壽影展”、一次“龍門陣”共敘鄰里情,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為鄉村院落治理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
2023年2月3日,在重慶市璧山區七塘鎮將軍村“三級院壩會”上,村民、商戶、干部在一起交流討論。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璧山區則創新推出區、鎮、村“三級院壩會”,建立閉環工作機制,構建起“干部工作在群眾中、群眾活動在集體中、組織扎根在鄉村中”的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格局,切實把群眾的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在村社、化解在院壩、回應在身邊。從春耕生產到人居環境整治,從攻堅歷史遺留問題到民生短板弱項,“院壩會”在璧山區處處可見。目前,該區全覆蓋建立院壩1428個,累計召開“三級院壩會”超1.1萬場。
一場場溫情的“院壩會”如同一首首和諧的演奏曲,激發了村民的熱情,也激發了鄉村治理的活力。截至目前,重慶市已超3600個村開展“院落微治理”,占行政村總數40%以上。
“積分制”遍地開花 “兌”出鄉村文明新風尚
初冬時節,行走在忠縣石寶鎮兩河村三組的“黑石子小院”,墻面、道路干凈整潔,柴草農具堆碼整齊,院落旁的菜園里,柑橘、白菜、小蔥等農作物種植其間,井然有序。
“自從有了積分制度,我家的肥皂、洗衣液、衛生紙等日常生活用品,再也沒有在外面買過,志愿服務不僅讓我們的院落更加干凈整潔,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痹簤卫?,村民鄧大奎喜笑顏開。
近年來,兩河村不斷探索、完善鄉村治理積分制度,實現服務積分電子化管理,采取“一戶一卡登記,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兌換,一年一評比”方式進行量化管理,村民參加志愿服務,可換算成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兩河村還在忠縣首次實現服務積分管理電子化,會員個人情況、服務圖文資料等都在“云端”保存,每名會員可憑卡隨時查閱自己服務群眾情況。
“小積分能換來大文明,積分制的設立不僅為村民提供便利,讓群眾得到實惠,也為進一步提升鄉風民風積蓄能量,讓文明有‘分值’更有價值。”兩河村老黨員鄧子忠說。
2023年10月10日,在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橋頭鎮的陶然居瓦屋小寨,當地村民身著民族服裝準備迎候游客到來。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在石柱縣,當地鼓勵村民以“善舉換積分”,將愛黨愛國、愛村愛家以及樂于助人、整潔環境等行為,兌換成相應分值,存入以家庭為單位的賬戶。把鄉村振興積分延伸到各領域,積分結果轉化運用為物質兌換、精神獎勵、政策支持三類,推動形成人人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截至目前,石柱縣229個涉農村(社區)積分管理開展率100%,農戶參與率達到88.6%。
涪陵區以鄉村治理積分作為享受金融優惠政策的依據,通過滿足農民群眾生產生活中對資金的需求,突破積分獎勵形式的限制,形成正向激勵,優化民風民俗,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村級事務管理,提升了村民的金融意識和理財能力,目前已有1169戶村民通過積分制享受到金融優惠政策,在鄉村治理中形成了比積分、比信用的良好氛圍。
群眾用“服務”換“積分”,用“積分”換“物品”,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以小積分“兌”出鄉村文明新風尚。
涪陵區江北街道北雁村開展積分禮品兌換活動。新華網發
在鄉村治理過程中,重慶還統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立足農民群眾愛用、愿用、管用,開發首個以農村院落為單位的數字鄉村治理“小院家”應用場景,并在5個區縣、35個鄉鎮開展試點,家庭困難 “一鍵報貧”、居民訴求“一鍵通辦”、鄉村治理“一網攬盡”,實現數字“多跑路”群眾“少跑腿”,以數智化賦能,不斷健全鄉村善治長治長效機制,讓巴渝農村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截至目前,“小院家”運用推廣覆蓋全市38個區縣、2100余個行政村、1.2萬個院落、100余萬村民,被納入重慶市首批接入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特色應用,入選全國數字鄉村試點優秀案例。
鄉村治理有效果,群眾幸福才能持續“加碼”。未來,重慶市將繼續深化鄉村治理創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治理模式,力爭到2027年建成1000個“巴渝風、山城韻、鄉愁味”的新時代巴渝和美鄉村。